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贝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8)
为了解湖北省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利用中文SF-36量表对900例湖北省农村60岁及以上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分散中供养五保老人和普通老年人选行调查。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注意疾病、体力劳动、担心的问题等方面,更要注重不同供养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用普遍规则来规范日常道德辩护的诸多成分,使其摆脱经验性限制以保证得到辩护的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这是道德辩护规范化的任务所在。基于日常道德辩护的属人成分不具有对应的普遍规则这一假设,语义-演绎道德辩护观选择抽象掉这类成分的“抽象化”的规范化路线,但也因此陷入独断主义等困境。相反,哈贝马斯则主张这类成分也具有对应的、可由形式语用学予以重构的普遍规则。据此,他选择保留这类成分,并运用包含这类规则在内的普遍规则系统将日常道德辩护加以“理想化”的规范化路线。道德辩护规范化路线的这种“理想化转向”,归根到底是其沟通理性理论在道德辩护观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工流产的合理性的伦理学辩护基于两个出发点 :已出生人的利益要优于未出生的人 ;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但是 ,这种伦理辩护会带来的某些问题 ,比如 ,过分强调自由与责任的松懈之间的矛盾。对此 ,伦理学对于权利的辩护无法作出回答 ,但它却是人的生存境况所面临的一种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根据不是道德观念的革新,而是道德生活世界的建造。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现代构建,基础性条件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到场。没有个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意义上的经济解放,就不可能有个人在道德意义上的自我解放。而个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意义上获得真正的经济解放,必然性前提是个人必须获得具有我国特色的、确定性的、明晰的现代产权,这是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经济向度进行伦理辩护的逻辑起点。最后,本文进一步指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属现阶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经济向度中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6.
与纯粹的私利性非伦理行为不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探讨了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辩护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利型、关怀型伦理氛围分别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规则型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负向影响,道德辩护分别在三种伦理氛围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容许行为”到“次道德”——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是道德存在的意义,是道德导向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发挥作用的理论前提。从“道德容许行为”到“次道德”范畴的提出,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前瞻性正在丧失,道德的规范作用、引领作用日益淡化,道德已经跌出了“道德底线”。道德在沦为经济附庸的同时丧失自己的高贵品位。因此,道德建设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实现道德评价标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稳定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在相应的文化、社会、教育及伦理条件下形成的“道德建设”的理念,在现代化条件下遭遇挑战.适应多元、多变、多样现代文明的“多”气象的“道德发展”理念,是现代文明体系下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