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制"的时间层次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伯约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2,25(4):410-413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对米制时间顺序标码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米制时间顺序标码系统要进行多层分组,由日子组成月份,由月份组成年份,最终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精确的层次网络的结构。不同层次的项目之间因加工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了层次效应或者越界效应,同一层次的项目还在继续进行分组,不同小组之间出现了距离效应;被试对米制的时间信息标码层次网络表征的加工,是采用了“顶层一底层”的方向;对两个刺激项目进行直接比较判断或运算这两种加工的难易是不同的;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方向效应。  相似文献   

2.
江向东 《学海》2006,(2):154-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分析在其存在论现象学时间性之理论建构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这一点已引起海内外学界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时间的本体化这一视角出发,首先简要阐明了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与流俗时间概念所做的区分;其次,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建构;最后,还附带讨论到了法国哲学家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时间性与其“向死存在”之逻辑关联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12,(5):99-108
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时间在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哲学中,对于时间的思考体现了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本文以德勒兹的对于康德时间概念的批判为切入点,论证生命与时间的断裂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进而论述德勒兹关于时间的三种综合方式。在德勒兹看来,以经验的绵延和涌动定义时间,张显了时间的生命内涵。德勒兹对于时间的重新思考使我们认识到沉寂在经验中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在此间所孕育创造的力量和革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6,29(5):1278-1279
时间和人格都是心理学领域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时间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时间与人格心理的研究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一书,向我们详尽地展现了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综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方面特点:一、研究取向上强调中国化;二、研究过程上体现长期性;三、研究方法上注重多样性;四、研究成果上凸显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康德先验哲学中的时间与"我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亚洲 《世界哲学》2008,(5):104-107
本文重点分析并论述了海德格尔在康德先验哲学中建立时间和“我思”的决定性联系的内在原因所在,同时指出了这个联系的建立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传统马克思经济学由于缺乏微观分析理论和工具,被人认为其不适合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这从本质上当然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误解,可也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分析工具当务之急.本文以马克思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为基础,将平均分析法与边际分析法相结合,建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为马克思经济学找到市场分析工具;旨在发掘和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经济学现代化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相似文献   

9.
采用筛选图片时间任务作为被试利他意愿的指标,考察在两种主观时间流逝速度(时间飞逝和时间缓慢)条件下,被试(时间定价组和非时间定价组)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非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和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但是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比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利他行为时间明显较短。结果表明,时间定价组在时间飞逝条件下充分显现时间的价值,减少利他时间,而在时间缓慢条件下,在可接受的时间成本范围内,被试表现出较为乐于助人,证实了主观时间流逝速度会对个体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意识过程的时限和时间整合问题;(2)时间认知的脑机制,主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脑成像技术探索时间信息加工的时程和功能定位问题;(3)时间人格研究,主要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内涵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情境测验方式,考察时间的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1)倒计时计划方式相比正计时计划方式能预测较迟的任务完成时间;(2)计划过程测量显示,倒计时计划方式促使被试采用新的角度对目标任务的计划安排过程进行思考,进而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时间预测;(3)目标任务的类型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结论:时间的计划方式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倒计时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更符合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12.
陈赟 《现代哲学》2002,(2):92-97
也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但是,究竟为什么呢?本文试图回 一问题,论文的观点是,音乐使人摆脱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视野,把人的完成安置在时间的视域中,这样,“成于乐”就意味着成为一个“即从即成”(即始始终)的“时者”(时间人)。因此,“成于乐”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成为一项永远都不能完成和终结,到死都在寻求某种新的开始的无尽的事业,换言之,通过“成于乐”,人的存在获得了时间性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估计被遮挡的运动物体何时到达某一特定位置被称为碰撞时间估计,本研究利用遮挡范式,通过控制时间结构、物理速度及运动过程是否可见设计两个2(物理速度)×3(时间结构)实验来探究三者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结果:当时间结构一致时,不论物理速度快慢及是否存在视觉速度线索,被试的绩效都没有显著差异;当时间结构不一致时,不论物理速度快慢,存在视觉速度条件下被试的绝对偏差小于无视觉速度条件。结论:时间结构一致时,被试主要使用时间线索进行碰撞时间估计;时间结构不一致时,被试通过整合时间结构和视觉速度线索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语篇的层面上从浅层的语词加工和深层的情境加工两个角度考察时间参照加工的特点,采用单因素4水平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使用EyelinkⅡ型眼动仪比较了时间参照与时间转换的眼动指标。结果显示,时间词区:远参照与短时转换的眼动指标接近,近参照与长时转换的指标接近;关键事件区:远参照与长时转换的指标接近,近参照与短时转换的指标接近。结果表明时间参照表现出类似时间转换的特点,其特点与能否维系语篇的因果连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厚超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5):1037-1041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并编制适合大学生使用的量表。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前人相关研究,初步确定了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结构和量表题项。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由3个维度、12个因素构成。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量表最终由53个题项构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时间”概念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认为时间在其本质上是指它自身的纯粹激发,而作为纯粹的自身激发,它就构成了主体性自身的有限性本质。这就是说,作为纯粹的自身激发,时间只是一种有限的纯粹直观,而这种直观正是纯粹概念(知性概念)的基础。其次,本文还分析了有限自身的时间特征。由于这种时间特征原初作为预先发生的“前-构成”被包含在一切认同之中,所以,纯粹感性(时间)和纯粹理性都应被包含在这同一个本质的统一性之中,由于这个本质,才使得人的主体性在其整体性上的有限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7名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小学、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并考察了它们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生与初中生课外平均每周阅读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其时间的分配有差异,小学生主要阅读文学类书籍,而初中生除了主要阅读文学类书籍外,增加了阅读娱乐类书籍的时间;(2)整体上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文学类书籍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有显著正相关,娱乐类书籍课外阅读时间与重点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以及男生的阅读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时间期待是指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时间信息预测目标刺激何时出现的能力。相关的认知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形成过程, 如痕迹条件反射模型、双加工模型、动态注意模型、时间定向理论等; 另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更新过程, 如策略模型和时间再定位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时间期待激活的脑区不同, 表明时间期待的产生和更新过程存在分离:期待的产生激活与运动有关的左侧脑区, 而期待的更新激活与控制有关的右侧脑区。  相似文献   

20.
双时间参数理论由贝尔纳普于2001年提出,该理论使用不同的语义解释参数构建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境,以确定以言行事行为是否成功或者是否被满足。但是贝尔纳普在构建语境时却忽略了地点这一重要的语境参数,而这也导致了双时间参数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成功以及满足条件的不完善刻画。本文中,作者就将提出一个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改进方案。文章中,第一节将在简要介绍双时间参数理论以及其中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修正方案的大体思路,即将双时间参数理论的基础由分支时间逻辑变为分支时空逻辑,文章第二节将介绍分支时空逻辑中的主要内容,而第三节则说明如何在分支时空逻辑上使用P_(STIT)算子刻画群体行动的问题。第四节将具体介绍作者所给出的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修正方案。文章最后一节则是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