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伦理学研究》2012,(4):140
(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刚,1963年生,安徽绩溪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伦理学重点基地应用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伦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联合举办,是首次由国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28日-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协办的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德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知名学者和国内相关大学、信息产业界、政府监管部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0月,《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2012)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已出版10卷。《年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所编辑出版。《年鉴》编委会主任为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主编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小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共同主办、井冈山大学与江西伦理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几十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关于"当前伦理学研究与青年伦理学家的学术使命"的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正>罗国杰先生走了。我们伦理学工作者都很沉痛,都在深情地纟面怀他。罗先生是我1957年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时的高班同学。接触中感到他待人诚恳友善、和蔼可亲,有兄长之风,也知道他博学慎思,个人藏书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作为伦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在我们读大五时为我们班开设了《马  相似文献   

7.
学者风采     
焦国成简介1957年生,河北元氏人。恢复高考后首届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我国首位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和该专业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1月 2 7— 2 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先生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致欢迎辞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先生、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罗国杰先生、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启泰先生分别向大会做专题发言。中国伦理学会顾问魏英敏先生、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夏伟东、万俊人、樊浩 ,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秘书长曲力昂…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文明》2011,(3):2+161
2011年5月7-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为我国伦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我国改革开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总体格局相融合,我国伦理学在过去40年经历了从摸索性发展到稳健性发展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迎来即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由于被深深地打上了苏联伦理学理论模式的烙印,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伦理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较大的变革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伦理学界逐步改变了这种状况,致力于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全面发力、用功,从而形成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伦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伦理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要实现中国特色伦理学的繁荣昌盛,我国需要有一支数量达到相当规模的伦理学研究队伍,更需要培养一批伦理学大师。我国伦理学目前还处于积聚发展潜能和呼唤大师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0月28日-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协办的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德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知名学者和国内相关大学、信息产业界、政府监管部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19日至20日,由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各高校、各学术研究机构的近五十位国内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的主题为“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创新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伦理学日益成为民族学和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对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民族伦理学研究成果、民族伦理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进行概述,既是对我国民族伦理学研究状况60年来的回顾和总结,又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当前,加强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相信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5月7日至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5.
魏英敏,男,1935年6月生,辽宁盖州人,满族。1956-196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书,1960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工作。1970-200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等。曾任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委员、劳动部国家职业学校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特邀客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主编有《新伦理学教程》、《毛泽东伦理思想新论》、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为人民服务伦理意义新探》等。党德第一规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首倡者(见《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9期试论党政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希望从认知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道德问题认知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的逻辑之间的一致性。人类认知的逻辑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论的过程,伦理学史由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话语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新德性伦理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在道德认知上从概念伦理学到判断伦理学再到推论伦理学最后回归到概念伦理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赵浩 《道德与文明》2018,(4):119-123
当代伦理学研究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经验趋向,这一趋向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回到"道德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为理论建构的基石。它肇始于美德伦理学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兴盛于后现代伦理学,并在当代多元社会现实中继续深化,逐渐形成崭新的研究范式。回到"道德生活"将给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伦理学提供参与当代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主体机遇,推动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伦理学理论的全球化。同时也需要对这一趋向进行反思,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将研究提升到本体论层面上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00,(4):18-22,25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 ,也是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价值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伦理学已成为与理论伦理学在旨趣上相异的研究 ,并形成了一些研究领域。以这一事实为出发点 ,本文力图通过提出并回答 (1)应用伦理学的概念意义是什么 ,(2 )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 ,(3)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 ,(4 )应用伦理学为了什么而应用 ,(5)应用伦理学怎样应用 ,这五个紧密联系的问题 ,确立一种原则应用模式的应用伦理学的行动性的定义 ,并辩护这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将于2008年7月21日至7月25日举行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暨Sino-American Perspective in Bioethics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现诚邀国内各研究机构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10名撰稿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