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 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 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传统视觉工作记忆(VWM)的研究认为视觉客体以特征或客体方式存储.最近研究者提出特征和客体可能在VWM中并存,但尚未有研究直接对其检验.本研究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三个实验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中要求被试记忆有颜色的线条的朝向而忽略颜色.结果发现,无关维度颜色得到加工,但并不影响朝向特征的高相似效应(特征间相似性越高,记忆绩效越高);同时颜色与朝向的绑定关系存在.该结果支持特征与客体同时在VWM存储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要素     
价值并非只由主体性和客体性两要素组成,而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集合对象.概括起来,其基本要素有六. (1)客体要素——客体性是价值的基本要素,因为客体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三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问题主要涉及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实现(即自由问题)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里着重就主体性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 何谓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动、积极的支配地位,而客体广般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支配地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当然,主体也有受客体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吴建国 《学海》2005,3(6):30-33
具有客观惟一性的客体世界是人的认知对象和生存环境,但主体(人)并不拥有本身无"象"的无限层次的客体世界.主体能依据器官和仪器感受源于客体事物的信息,并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帮助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释读成"象",从而建构出自己拥有的认知世界.主体通过价值世界的选择引导着自身实践,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羞耻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绪,在临床工作中更是一个常见现象,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强的负面感受并影响临床治疗。羞耻同时具有自我指向性和交互主体性特征。从萨特的存在现象学去理解羞耻这一情绪,在被关注中,我(I)的客体性被揭示,被对象化为客体(me),我(I)为我自己(me)在他人(Other)面前感到羞耻。但是我(I)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受到他人(Other)所投来的关注的性质的影响。由此论述医生的专业积极关注和患者的自我悲悯可以增强患者的良好自我感受,减少羞耻感。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范式,考察了两维特征图形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并对其容量进行测定。40名被试(平均年龄20.56±1.73岁)随机分为两个等组,分别完成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的刺激图形由颜色和形状两基本特征组成,实验二的刺激为由不同颜色和开口朝向组成的兰道环。两个实验结果均显示:(1)特征交换变化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与单特征变化条件下最差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2)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显著优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3)被试在视觉工作记忆中能存储2~3个客体和3~4个空间位置。这表明,由两种不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图形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中均以整合方式进行存储,空间工作记忆的容量大于客体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主客体时,首先需要对自然客体的复杂层次性作深入研究.自然客体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有三个层次和相应的矛盾.把它弄清楚,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客体的第一个层次是广义自然客体(或叫潜在自然客体)和现实自然客体.整个自然界,包括地球上的一切,以及天上和地下的宝藏,都属于自然客体,或者说是广义自然客体.不管人们对它是否认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哲学上的自然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成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这一部分自然客体,即现实自然客体  相似文献   

10.
宋晓蕾 《心理科学》2015,(5):1067-1073
采用空间Simon任务范式,考察基于客体空间一致性效应到底是手柄的功能可见性引起,还是其空间位置编码导致。实验1采用Pellicano等(2010)研究中的带手柄电筒,要求被试完成与抓握功能相关的形状判断任务,结果表明,唯有当电筒开时,被试产生了基于客体的空间一致性效应。实验2去除电筒可抓握的手柄,发现无论电筒开或关,均出现了更大的基于客体空间一致性效应。上述结果与空间编码假说一致,表明空间位置编码是产生基于客体空间一致性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静  薛成波  刘强 《心理学报》2018,50(2):176-185
客体理论认为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单位是客体, 人类能够把组成物体的所有特征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记忆, 不管这些特征是来自不同维度还是同一维度。然而同一维度多个特征可以被整合成客体记忆的结果只被少数研究证实, 大量研究发现同一维度的多个特征不能被整合记忆, 这形成了弱客体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了解决两大理论之间的争议, 本研究主要探究同维度特征能否被整合记忆。通过分析以往研究, 我们认为实验范式和物体意义两个因素可能是导致之前大部分研究没有发现维度内特征能够被整合记忆的原因。因此, 实验1采用回忆报告范式替代以往研究经常使用的变化觉察范式, 结果发现, 同一维度的多个特征难以被整合记忆。实验2以记忆无意义物体的特征为基线, 探究在记忆有意义物体的特征时是否可能将多个特征进行整合记忆。结果发现, 对于有意义物体的特征的记忆成绩并没有显著好于记忆无意义物体特征的成绩, 说明即使采用具有较强整合线索的有意义物体作为载体, 同一维度多个特征也难以被整合记忆。两个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弱客体理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圈代词启动法及空间参照框架判断任务,探究自我构念启动能否改变被试对空间参照框架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发现:(1)客体中心参照框架判断的整体正确率大于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2)仅在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的一致条件下,被试的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正确率高于客体中心参照框架的判断正确率;(3)独立型自我构念使男性更少受到自我中心干扰。结果表明,独立型自我构念启动可能对自我中心参照框架判断具有促进效应,但互倚型自我构念启动不能促进客体中心参照框架判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问题在价值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正不断深化,现将若干重要观点简介于后.一、评价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属于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活动.但在具体提法上又有差别:(1)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2)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认识活动.(3)评价是对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从质上和量上对客体价值的估量.(4)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5)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张鹏辉 《美与时代》2005,(10):18-19
艺术品是主客体之间艺术活动的产物.艺术活动中主客体之间 互相影响,紧密关联. 艺术活动是人类所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鉴赏、批评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有诸多因素的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体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在艺术活动中同时产生了主体和客体.主、客体之间通过中介(方法、手段、程序等)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实际的艺术活动系统,主体与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与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它们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晏碧华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5,47(2):212-223
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是判断两个运动客体哪个先到达指定目标, 可用来评估个体动态空间能力。采用RAT任务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 寻求发现两组在运动客体特征和视觉空间运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上的处理差异。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考察客体颜色、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对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客体颜色不影响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 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影响判断; (2)控制组对显示屏上从左到右的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好于从右到左任务, 大速率任务判断更好, 对大客体快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 且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会使控制组判断更难, 运动背景中的目标线特征改变使控制组判断绩效降低; (3)和控制组比, 飞行员反应快正确率高, 其快速判断优势集中体现在从右到左运动以及小速率任务上, 且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速率上的反应时均无差异, 飞行员的处理优势还表现在不受客体大小、视线方向改变和目标线特征改变的影响。结论:飞行员能在变化的空间中准确处理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时间等运动信息, 能分离客体大小、背景、运动方向等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影响, 在运动空间中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网格在工作记忆中对视觉客体位置编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n-back范式,通过客体位置的确定性和网格出现的不同认知加工阶段,探索了网格线在空间工作记忆视觉客体位置记忆中的作用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被试将依据客体的位置确定性强弱来选择类别编码或坐标编码.实验2的结果显示,网格在识记阶段可能有利于位置记忆,而在提取阶段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9.
张秀玲  董波  姜云鹏  张明 《心理学报》2012,44(12):1563-1570
采用连续闪烁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CFS)考察了无意识状态下完型能否发生.研究通过2(线条完整性)×2(意义破坏)×2(熟悉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了8种条件下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Suppression Time,ST).结果发现:线条完整和意义未破坏的图片能更快地克服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熟悉性不影响突破抑制时间.重要的是,不完整的图片也可以出现意义破坏效应.这表明即使在被抑制的状态下,不完整图形的信息也能够传达至与完型相关的高级视觉区域形成客体表征.研究为无意识捆绑假说(The Unconscious Binding Hypothesis)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一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 ,这个说法 ,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 ,而且还主张 ,在我自身与他者们 (the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行为。这个被假定是外在的客体实际上已经被我包含了 :因此内在和超越的含糊身份也已经被我包含了。与他者们的关系正是这种含糊性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老传统的终结。在这种唯心主义老传统中 ,语言的出现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一种手段 ,通过它使严格说来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事情让外人知晓 ,或者是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