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晚明佛教禅净融合,旨归净土的潮流中,晚明四大师对于禅净关系的主张也不尽相同。被尊为净土八祖的袾宏是净主禅从,摄禅归净之立场,而德清更侧重于自力解脱,试图以念佛为对治禅弊之方法。而真可虽然并不否认净土法门的利益,但是从禅者的角度出发,以唯心净土消解西方净土。智旭出于对禅弊的深切忧心,立场则是消禅归净。因此,四大师的禅净关系论以其立场可以分为即以净土为旨归的"净主禅从"的袾宏及智旭一派和以禅宗立场为出发点的"禅主净从"的真可及德清一派。  相似文献   

2.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净土法门,是指通过念佛、观想等方式,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得其力量加持,往生其所居净土,速证菩提。诸佛菩萨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摄受众生,据说是因为其弘深无边的悲愿力。诸佛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已发普度众生的誓愿,经累劫修行,其功德愿力至弘至深,所以能够普摄一切有缘众生。按净土类经典的说法,在诸佛菩萨中,阿弥陀佛誓愿最弘,愿力最大。无论何等极恶众生,一称其名号,均蒙其接引,  相似文献   

5.
陈明光 《佛学研究》2004,(1):252-260
宗赜是宋世云门著名高僧,世称“慈觉禅师”。然文献见栽慈觉的名字有宗赜、宗颐之异,祖籍有州、襄阳之别,宗派前贤有禅、净二门之说,且古今无一文献述其生平、道其所终。本文考察了前贤和当代学者对宗颐的研究,追溯了宗颐的源流,认为审视文献见载的宗赜、宗颐,实为长芦慈觉禅师宗赜一人。宗颐,乃刊宗赜之误。宗赜倡修净土,并非净土门人。宗赜是河北州人,湖北“襄阳人”说误。大足石刻大佛湾“报德经变”之慈觉宗赜即长芦慈觉禅师。  相似文献   

6.
魏磊 《法音》2001,(4):14-21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  相似文献   

7.
1996年第一期《佛教文化》第2页有“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句,我认为此处“给使”应为“结使”。“结使”(佛教术语)即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结成若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放云使。《净心城观发真钞》上本日:“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结缚众生使不出生死之烦恼有九种,即:一爱、二意、三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促是也。“十使”又名“十大惑”,也叫“十根本烦恼”。即贪、瞑、痴、馒、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成禁取见五利使。结使不是…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4年第5期刊载拙作《谈谈怎样修持净土法门》,介绍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进一步探讨,谨再撰文,尚希海内外大德指正。净土法门的殊胜,还要补充一点是:不但持名往生,并且还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头脑清楚,真诚忏悔,诵持佛号,)而不退转。尤其值此未法时代,人根陋劣,都能一切圣凡──上中下根者,皆同事修持。上根者速成佛道,下根者亦入圣流。契理契机,方便究竟。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广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困之念佛的人越来越多。所可惜者:仍然有的同修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完成生…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0.
行策禅师是清初净土宗代表性人物,其净土思想带有鲜明的融合色彩和实践倾向,前者主要表现为禅台解净及儒佛会通,后者重点体现在净土三资粮观方面。以袾宏、智旭为参照,行策的禅净调和论出现了某种“洄流”现象。行策净土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依托莲社,精进佛七”理念,该理念反映出清初净土宗的宗派意识有进一步增强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讨论佛教禅宗的建塔制度及其有关生死丧葬等文化观念。禅林之塔可分为祖塔和普同塔两种,前者为祖师个人入葬之塔,后者为众亡僧骨灰合葬之塔。普同塔之制体现了百丈清规蕴藏的众僧生死平等的精神,而祖塔之制在后世则受世俗皇权和儒家观念的影响日益等级化。禅林中两种丧葬观念的冲突,一边是精进修行的禅师对百丈怀海生死平等观念的守护与坚持,一边是热心宗教事务、扩充禅宗势力的禅师对世俗儒家等级丧葬制度的认同与仿效。  相似文献   

12.
梦东禅师(1741-1811),又称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祖。早年参禅有悟,受粹如纯禅师印可,成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天隐圆修)七世的嗣法门人。曾率众参禅,大振宗风。后辍参,专修净土,主张莲宗,并创建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对清朝中叶净土宗的弘扬做出重大贡献,其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梦东禅师的著述主要有两种:《梦东禅师遗集》与《念佛伽陀》。目前,关于《梦东禅师遗集》源流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从形成、流通、版本和署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这对于深入研究梦东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研究清朝中叶以来净土宗发展史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禅的精髓在于心灵的开发,即开发我们心灵中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智慧。禅者开发心灵的第一个方法,叫“大死一番”。我们这里所说的禅者,不仅指出家的禅者,同时也包括在家修禅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在家的修禅人。在唐代,有不少村夫愚妇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拥有禅的悟境。禅宗典籍上记载了不少老太婆把那些禅师问得哑口无言,答不上来的公案。  相似文献   

14.
论出家学佛     
《法音》1991,(10)
佛教徒的出家,是为了摆脱家庭恩爱的牵缠,世俗事务的干扰,专精修习戒定慧学,以求解脱生老病死等苦,获得真正自由和永恒安乐。大乘佛教徒更发心以普度众生,为一切众生求利益安乐为职志。经论中也以种种譬喻赞叹出家功德,赞叹出家比丘是人天导师、世间慧眼、众生福田。但现在许多人对出家一事不能理解,一见人出家就认为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总是问是否遇到了什么挫折;而某些出家人对为什么出家、出家人应具备的条件、出家后应如何行持,也不甚了解。一些人到寺院出家,是为了练就一身好武功;有些人因为在世间种种挫折失意,想到佛门找一块净土;甚而有把入佛门当作一条生财之道的。陈兵先生《论出家学佛》一文,对出家修道之旨趣、出家应具备的条件、什么是僧尼的正业、僧宝与归依僧等问题,一一作了论述,就目前佛门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界同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赵朴初对赵州禅师非常佩服,尤其喜欢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吟咏之中。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初巡游各地,时常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中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这种禅风就充分体现在"吃茶去"这则公案之中,赵朴初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寻常茶饭、人际交往与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赵朴初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便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佛法的清凉。赵朴初所撰写的这些关于"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禅净合流并非仅在宋朝初露端倪,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早期禅宗"念佛"思想也不是只在六祖慧能的《坛经》有所详述。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所倡"一行三昧"将净土思想融入其中,以事、理之分将修持与往生程度相联系,体现了禅净合流的思想。同时,"一行三昧"的思想与天台宗的净土思想也有理论上的一致性。这为宋代以后佛教以禅净为主的诸宗派合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宗”“教”之别与扬净抑禅:印光净土思想的两块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章 《现代哲学》2011,(1):114-120
印光认为不宜"宗"与"教"混淆,"宗"是佛教的根本旨趣,"教"则是适应不同的教化对象而说的教法,上根者宜"宗",中下根者宜"教"。"宗"分律、教、禅、密、净五宗。禅净是最易令众生了生脱死的两大要门,禅净有别,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印光通过重释禅净四料简,扬净抑禅,强调专修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佛教信众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19.
余每读《净土十要》、《印光大师全集》、《心声录》、《净土资粮》、《净土文摘》和《历代净土高增选集》,甚感亲切,常常赞叹:妙哉,大德宗师巨著,具无上功德,具无边法力。字字珠现,沁人心肺,真乃振聋发聩之洪声,经天纬地之大文也。现将学佛修净体会书之于后,以求大德法师印可并敬请开示。一、信愿行乃修净之根本信愿行是修净业必须具备的“三资粮,”要信之笃,要行之坚,否则就不能成功。只信不行,难成究竟;只行不信,易入邪道。只有信愿相兼,解行并进,方成正觉。我以为,只有信得真切,行得坚实,愿才能发得更大,有了大的…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考诸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念:人心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即是一体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彻生彻死之"真己";但为私欲执著所遮蔽,众生沉沦于"躯壳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体证生死的关键,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笃行事上磨炼之工夫,真诚地面对现前一念,破除私欲执著之遮蔽,恢复一体之仁的神感神应,以证入"大我"之化境。然而,一体之仁的体证,不离伦物之感应,故自我的生死超越,关乎他者的生命安顿。因此,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解脱之坑堑,正是通过对长生不死的视域转化,阳明构建起了"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