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考察愤怒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验2使用公正敏感性量表选出高低两组被试后采用“划e”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两个实验均用最后通牒博弈考察被试的利他惩罚行为。结果发现:高损耗组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比例显著高于低损耗组;愤怒情绪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公正敏感组中出现了明显了自我损耗促进效应,低公正敏感组不存在。证实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2014,46(10):1564-1579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为检验个体在高、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诚信行为表现,以及内疚情绪启动能否缓解自我损耗对诚信行为的负性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通过2个递进行为实验进行检验。实验1采用"非优势手反应"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水平,以被试在随后的"猜测硬币正反面"游戏中预测的正确率作为诚信行为的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者,高自我损耗者谎报更高的预测正确率。而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点游戏"任务测量诚信行为,并增设内疚情绪启动任务,结果不仅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还发现诱发内疚情绪有助于降低非诚信行为的水平。据此可认为,自我损耗降低了诚信行为,而启动内疚情绪可缓解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竞争反应时任务并结合ERPs技术,以39名高中生为有效被试,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揭示青少年反应性攻击和结果评价的电生理机制。行为结果发现:高自我损耗者比低自我损耗者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ERPs结果发现:(1) 在攻击决策阶段,高自我损耗者前脑区域所诱发的P2波幅显著高于低自我损耗者;(2) 在结果评价阶段,“输”反馈比“赢”反馈诱发更负的FRN成分,且仅在“输”反馈条件下,高自我损耗者比低自我损耗者所诱发的FRN更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我损耗是导致青少年反应性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自我损耗会加剧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好,通过考察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 WMS)与自我损耗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66名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采用自动化操作广度测验测量WMS。双任务实验中,任务一为情绪抑制任务,任务二为Stroop任务。结果发现,损耗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控制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损耗组中高WMS被试的自我损耗效应要强于低WMS被试,此结果表明:高WMS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并不是因为固有的自我控制能量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自我控制过程中投入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8.
探讨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中的应用,并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双任务范式,任务一为抵制诱惑,任务二为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记录被试分享的数量以及分享的优先性。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一致,儿童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所有被试均表现出较强的利己分享倾向;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自我损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袁冬华  李晓东 《心理科学》2012,35(3):608-613
实验1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影响。40名6年级小学生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损耗任务和非损耗任务。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明显降低。实验2考察积极情绪能否克服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负面影响。40名6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实验。在完成损耗任务后,采用自传式回忆的方法诱发实验组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克服自我损耗对于工作记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 《心理学报》2014,46(10):1580-1590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从选择难度特征的视角出发,通过两项实验考察选择损耗自我控制资源的成因。结果发现,高取舍冲突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显著低于低取舍冲突组被试,高、低阅读难度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差异不显著;为自己做选择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显著低于为他人做选择组被试,完成3选项和4选项任务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选择损耗效应是由选择的取舍难度而非信息加工难度造成。。  相似文献   

12.
实验1采用打破习惯范式任务和单词搜索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实验2采用社会排斥情境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自我损耗条件下,自我觉知启动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无启动组;(2)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排斥组。在自我觉知启动条件下,排斥组、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无显著差异。结果证实了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的通道效应。实验1考察了完成视听工作记忆任务对执行手柄任务(非视听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完成视觉损耗任务导致手柄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变差,完成听觉损耗任务、视听非损耗任务均对手柄任务的成绩没有影响。实验2考察了完成视听工作记忆任务对执行Stroop任务(视觉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完成视觉损耗任务导致Stroop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变差,完成听觉损耗任务、视听非损耗任务对Stroop任务的成绩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自我控制任务通过视听通道完成对随后另一自我控制任务的影响不同,证实了自我损耗的视听通道效应。  相似文献   

14.
This experiment used the attraction effect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ingestion of sugar can reduce reliance on intuitive, heuristic-base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attraction effect, a difficult choice between two options is swayed by the presence of a seemingly irrelevant "decoy" option. We replicated this effect and the finding that the effect increases when people have depleted their mental resources performing a previous self-control task. Our hypothesis wa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ffortful processes require and consume relatively large amounts of glucose (brain fuel), and that this use of glucose is why people use heuristic strategies after exerting self-control. Before performing any tasks, some participants drank lemonade sweetened with sugar, which restores blood glucose, whereas others drank lemonade containing a sugar substitute. Only lemonade with sugar reduced the attraction effect. These results show one way in which the body (blood glucose) interacts with the mind (self-control and reliance on heuristics).  相似文献   

15.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cause social problems and intergroup tension. The current work examined whether bolstering self-control by giving participants glucose would reduce stereotype use for an impression formation task.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self-control depends on biologically expensive brain processes that consume energy derived from glucose in the bloodstream. In the current study, glucose was manipulated via lemonade sweetened with either sugar or Splend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glucose condition used fewer stereotypes when writing an essay about a day in the life of a gay man. In addition, high-prejudice participants in the glucose condition used fewer derogatory statements in their essays than high-prejudic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in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  相似文献   

16.
两个实验旨在检验自我损耗效应并探讨休息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在实验1中,损耗组被试通过观看注意控制视频诱发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然后完成Stroop任务。实验2与实验1的不同之处在于,诱发自我损耗后进行不同时间(5分钟、10分钟)的休息处理。两个实验结果发现:(1)注意控制视频成功诱发了自我损耗效应;(2)休息对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3)在损耗状态下,休息5分钟即对自我控制资源具有补偿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自我损耗的资源枯竭观。  相似文献   

17.
W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wo web-based tasks to induce and measure ego depletion in two online experiments (N?=?122 and N?=?788). Ego depletion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that exerting self-control temporarily reduces people’s capacity to subsequently control themselves. To induce ego depletion, we adapted the e-crossing task, and to measure ego depletion, we adapted the color Stroop task. We successfully induced ego depletion. Participants’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as well as their mood moderated ego depletion. We also discuss several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omp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measuring ego depletion using aggregated reaction times.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研究,采用阈上、阈下启动方式探讨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实验1发现,阈上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控制,促进自控表现。实验2发现,阈下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存在补偿效应。上述结果提示,通过无意识启动方式激活自我控制目标,可以克服自我损耗的不良效应,且无需意识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