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周榕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0,23(2):141-145
通过广泛收集语料,用内容分析和因素分析方法探析了中英时间隐喻表征的概念结构,获得了时间隐喻概念的11个构成维度,证实了时间隐喻表征有着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假想,并发现中英两种文化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
时间隐喻表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陈莹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06,29(3):761-762,746
时间隐喻表征的研究至今仍相当薄弱。本文对时间隐喻表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时间隐喻表征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影响时间隐喻表征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并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榕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1,24(5):606-607,609
有研究表明,时间概念是隐喻性表征的,即时间概念是由别的语义域概念投射映现于时间而形成的,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流淌的小溪”,前者将金钱投射于时间从而赋予时间的有价性,后者将小溪映现于时间,使时间具有了动体的属性。时间概念的所有属性都是这样隐喻性地建构的。因为不使用隐喻就难以表述时间。有研究发现,人们主要是使用11个范畴概念(空间、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动体、媒介、人、主宰一被主宰)来喻指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时间隐喻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时间隐喻研究的现况,分析了时间隐喻表征的主要维度,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时间隐喻的原型为空间-时间隐喻。从运动方式、方向和形状论述了空间-时间隐喻的构念特点,并讨论了空间-时间隐喻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关于空间、时间图式在隐喻映射中的相互关系的几种理论构想和实证研究。由于现有研究主要宏观地对时间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未来研究将更侧重于微观地研究时间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期研究发现时间可以分别在三个空间维度(左右、前后和上下)进行表征, 但不同维度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和激活机制尚存争议。最新证据表明, 左右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阅读/书写习惯所伴随的感觉运动经验,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感觉运动机制; 前后和上下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语言中的空间隐喻,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高水平的语义机制。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多样性、先天基础、神经机制以及时间线和数字线的类比。  相似文献   

6.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8):863-877
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 当时间量词的水平方向隐喻(“长–短”)与字词的空间长度特征(“长–短”或“宽–窄”)不一致时, 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 实验2表明, 虽然“高–矮”亦为字词的空间特征, 但对时间量词的语义加工没有显著的影响, 证明时间的空间隐喻受讲话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 实验3表明, 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背景降低了字形变化对于语义加工的影响之后, 与字形一致、隐喻不一致的条件比, 字形和隐喻皆不一致的条件引起了更大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讲话者的时间隐喻只受空间的水平方向特征(“长–短”或“宽–窄”)影响, 不受空间的竖直方向特征(“高–矮”)影响。时间概念以空间长度特征为中介, 在长时记忆中与知觉符号同时储存。  相似文献   

7.
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通道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感觉通道对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 盲人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同阅读方向一致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时更快, 表明盲人用于隐喻时间的空间信息是知觉性的。实验2比较了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和明眼人遮眼组被试的时间空间隐喻, 发现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明眼人遮眼组被试只在刺激在右侧时呈现才出现动作水平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综合分析表明, 盲人和明眼人可视组被试的反应更为接近, 表明盲人的时间空间隐喻未受听觉信息的影响。盲人通过运动通道获得的空间认知代偿了视觉通道信息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实验1的结果表明,空间关系加工可以促进时间加工。实验2考察了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间的关系符合弱式的隐喻建构观。  相似文献   

9.
周榕 《心理科学》2007,30(2):348-350
本研究考查了反映不同时速的时间隐喻句对时距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隐喻表征对时距判断有导向功能,即将移动速度慢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带来对时距判断的高估,而将移动速度快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造成对时距判断的低估,这一结果表明语言也会是影响时距判断的因素之一,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时间认知的综合观。  相似文献   

10.
郑玮琦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11-1722
“自我动”和“时间动”在时空隐喻中常被用来表征时间的运动方式, 代表了人们理解个体与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视角。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两种时间运动视角存在心理现实性。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空间运动经验、情绪、语言与文化、个体差异等具身因素的影响, 反映了时空隐喻理解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与思维、情感、运动经验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A task that requires subjects to determine whether two forms of the same shape, but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re mirror images or identical except for orientation is called a handedness recognition task. Subjects' reaction times (RT) on this task are consistently related to the angular disparity (termed alpha) between the two presented forms. This pattern of data has been interpreted to indicate that subjects solve the task by imagining that one of the forms rotates in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ther (termed mental rotation). The speed with which one imagines one of the forms rotating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a fixed capa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us immune to the effect of contingencies.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 that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temporal contingencies in a handedness recognition task on the slope of the function RT = f(alpha).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lope of this function can c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temporal contingencies.  相似文献   

12.
侯公林  陈云舫 《心理科学》1998,21(6):494-497
在以旋转的米老鼠图形作为测试项目,对每半岁为一个年龄段共133名3.5一6.5岁的幼儿进行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幼儿在4岁时已经开始建立心理旋转能力.其发展特征呈连续性;男女幼儿间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存在,但统计结果提示无显著性意义;男女幼儿在5-6岁间都发现有一个负增长阶段,其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3.
投射偏差是指个体常常会高估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一致性, 从而把当前偏好投射到未来的心理倾向性。本文从情感–认知加工、时间修正和心理模拟等视角对投射偏差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并概括出投射偏差的内源性(含内脏感觉、情绪状态和需要)和外源性(含事件相关信息、天气状况和选择情境)影响因素, 还总结归纳出投射偏差的三种应对策略, 最后指出了投射偏差在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Until now,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e mental rotation paradigm was restricted to children 5 years or older. By contrast,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even infants can perform mental rotation. Unlike the methods used in infant studies (looking time), our new research paradigm allows for the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action times. Kindergartners (aged 3–6 years) were presented with a stimulus configuration on a touchscreen and asked to bring a rotated stimulus into an upright position using the shortest path. Mean reaction time (RT)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angular disparity. The ensuing linear trend was significant not only for the entire sample but also for the youngest age group analysed separately. 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linearity was due to movement planning, 3‐year‐olds had to manually rotate a stimulus about the same trajectory without the need for a corresponding 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a second experiment. Here, no linear trend was observed. Thes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an analogue 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3‐year‐olds, equal to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older children's and adults' mental rot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物体识别的绩效随物体的视角变化而变化,这一物体识别的视角依赖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物体识别的机制的广泛讨论。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旋转是导致物体识别视角依赖的原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物体识别中不包含心理旋转过程。两种观点都有来自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方面研究的证据。然而,现有的行为证据都是间接的证据,缺乏说服力。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直接操纵影响心理旋转与物体识别过程的因素,并把行为研究与能进行实时监测的眼动、脑成像等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可旋转地图和固定地图的定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两个分实验,分别比较了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然后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结果发现,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对于空白背景,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对于两种背景,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这一结果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即被试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认知过程包括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除了经典的对于抽象几何图形或字母的心理旋转任务,还有一类心理旋转以手、脚等身体部位图片作为反应刺激。在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中,被试一般想象的是自身身体旋转,想象过程受当前身体姿势与身体生理局限性的影响。而在客体心理旋转中,被试往往将刺激作为外在的客体进行想象旋转。两类心理旋转任务都被发现存在顶叶区域的激活,但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更多地在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任务中被发现。关于儿童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与实际运动的联系紧密性的讨论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部位心理旋转受生理局限性的影响是增强还是减弱。身体图片加工的自动性,身体部位心理旋转的可塑性也是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于身体部位心理旋转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这一任务在临床诊断治疗、运动员与飞行员训练和选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时空隐喻研究的新问题:时间表征的左右方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泓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364-1371
传统的时空隐喻研究主要通过启动范式来研究空间中的前后轴线和上下轴线与时间表征的关系;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综合运用排序法、判断法、比较法和线索范式,证明了个体会用左右轴线来表征时间.由于传统的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时间表征的左右方向性,研究者们倾向于用具身理论(embodiment theory)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了深化对空间轴线和时间表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需要统一研究方法、整合不同理论并在神经机制层面上开展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阮昆良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3):739-742
时间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具体的、易感知的事物进行表征。时间表征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时间的空间隐喻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受到数字空间表征研究的启示,发现时序表征同样具有空间特性。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具体的水平或垂直空间维度、“左-右”或“右-左”空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此外时序能够导致空间注意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