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词汇情绪启动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探讨了不同SOA(100ms、300ms和500ms)条件下情绪唤醒度在情绪启动效应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启动效应是否受到任务形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情绪效价判断任务中,SOA为100ms时高唤醒和低唤醒启动词都出现了情绪启动效应,SOA为300ms时只有高唤醒启动词出现了情绪启动效应。在真假词判断任务中,无论高唤醒还是低唤醒启动词都没有出现情绪启动效应。唤醒度是影响词汇情绪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但这种效应不是完全自动化的过程,会受到SOA和任务导向的影响。情绪启动效应可能来自于启动词与目标词在反应趋向上的一致性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10,42(9):929-93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分为高、低两个水平。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相似文献   

3.
分别在阈上/阈下的条件下呈现OH投射卡,探究两种情况下是否能启动情绪。采用阈上和阈下启动实验,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检验阈上、阈下的情绪启动效果。阈上启动实验中,被试对OH卡中积极和消极、中性材料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阈下启动实验中,被试对消极和积极、中性材料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示:(1)阈上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积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2)阈下呈现OH投射卡,OH卡中的消极情绪效价的图片和词汇能够启动情绪。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海洛因戒断者的情绪加工异常,但其阈下情绪加工是否异常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阈下情绪启动范式,考察其阈下情绪加工能力。结果:戒断组的反应时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中,相比不一致、控制状态,一致状态反应时均显著最短;在戒断组中,不一致状态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控制状态,负性图片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正性图片,而在控制组中差异不显著。结论:戒断者存在阈下情绪启动效应,阈下情绪加工存在正性偏向,且能力弱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阈下情绪启动是最近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阈上和阈下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实验一对28名被试分别阈上启动三种情绪,发现积极和消极情绪对任务转换有一定的影响,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者对任务转换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二对32名被试分别阈下启动三种情绪,并完成相应的数字任务,发现三种情绪下的转换损失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阈上和阈下刺激所诱发的情绪对任务转换影响机制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检验返回抑制是否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 分别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以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效价(高兴、生气和中性)的面孔为外源性线索, 变化同时提示位置的多寡, 要求被试对靶子尽可能快而准地作探测反应。实验一发现, 三种线索情况下均出现返回抑制且效应量无显著差异; 实验二发现, 线索为中性面孔时出现返回抑制, 线索为高兴和生气面孔时未出现返回抑制。说明返回抑制受线索生物学意义的调节。阈下线索的生物学意义(情绪效价)能得到自动加工, 从而影响空间注意的转移和返回抑制机制的功用; 阈上线索的情绪效价被清晰感知时, 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机制使线索的生物学意义被忽略, 从而阻碍情绪效价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大多以中性刺激为材料,尚缺乏同时关注预存知识表征和情绪效价对重复启动效应影响及时间间隔对情绪材料相应效应调节机制的探究。本研究以国际情绪词库翻译而成的汉语双字词为材料并控制其效价,旨在探讨时间间隔对不同情绪效价词的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并与转置词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转置词较标准词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立即重复较长间隔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情绪效价与时间间隔交互影响词的重复启动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受时间间隔调节且支持注意资源缩减理论;该作用为材料是否具有预存知识表征所调节,支持自下而上加工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胡治国  刘宏艳 《心理科学》2015,(5):1087-1094
正确识别面部表情对成功的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面部表情识别受到情绪背景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情绪背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增强作用,主要表现为视觉通道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和跨通道情绪整合效应;然后介绍了情绪背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情绪冲突效应和语义阻碍效应;接着介绍了情绪背景对中性和歧义面孔识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背景的情绪诱发效应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
程九清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06,29(2):315-318
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均采用反应时测量的方法。第一个实验考查并验证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衰退的现象;第二个实验的结果则支持反应时指标测量情绪启动效应发生机制的反应竞争的观点,并提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模型。文章最后用反应竞争的观点对第一个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提示内隐学习可能在效应衰退现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未来取向应对的双阶段序列模型及其时间透视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怡群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83-1587
最近的研究表明, 未来取向应对对于应激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预先应对和预防应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一直是困扰应对研究者的重要问题。我们的前期工作显示, 序列模型比平行模型能更好地表征预先应对和预防应对的内在关系, 时间透视比威胁知觉更能解释预防应对的前因。本项目首次以时间知觉和内隐态度为切入点, 探索未来取向应对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内容拟包括:(1)以大学生就业为情境, 构建未来取向应对的双阶段序列模型; (2)以大学生入学适应为情境, 用内隐认知充实和验证未来取向应对的序列模型; (3)用时间折扣模型的任务范式, 探讨未来取向应对不同阶段的时间透视机制:(4)用威胁性和中性的阈下面孔作情绪启动, 验证未来取向应对不同阶段的时间透视机制。本研究为发掘预先应对和预防应对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及基于未来取向应对的干预在心理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6,38(6):902-909
过去一直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过去十多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严重挑战。其主要理由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少有自我促进的迹象。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证据都是来自自陈式测量。由于自陈式测量难以避免自我展现(Self-presentation)或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并且严重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本研究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文典  钟高峰  鲁直 《心理科学》2005,28(3):683-685
采用2(组别)×2(有无指导语)×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4.
阈下语义启动的任务分离研究模式及其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阈下语义启动(subliminal semantic activation SSA)作为无意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阈下语义启动研究中主要有一致和不一致模式、无直接效应的间接效应模式、大于直接效应的间接效应模式和回归分析模式等4种研究模式。研究者运用激活扩散模型﹑反应竞争模型和复合线索模型等理论模型对阈下语义启动的无意识机制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another individual’s gaze direction influences an observer’s affective responses. In Experiment 1, subjective self-ratings and an 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how participants explicitly and implicitly, re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affective valence of direct gaze, averted gaze, and closed eyes. The explicit self-ratings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evaluated closed eyes more positively than direct gaze. However, the implicit priming task showed an inverse pattern of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direct gaze was automatically evaluated more positively than closed eyes were. Experiment 2 confirmed that the opposite patterns of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tasks were not due to differences in presentation times of the gaze stimuli.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automatic affective reactions to eye gaze and indicate a dissociation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ffective evaluations of eyes and gaze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6.
阈下负启动是研究无意识中新的研究范式。本文阐述了阈下负启动的研究及其相关的中心边缘理论和回思启动澄清理论 ,并与阈上负启动的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有相似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周颖  刘俊升  杨海波 《心理科学》2007,30(2):325-327,296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计算机化的阈下启动程序,对56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阈下攻击启动组和阈下中性启动组在“敌意”和“不友善”这两个人格纬度判断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其它人格纬度判断上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支持了阈下攻击启动能够引发个体的内隐攻击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2 studie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directed-forgetting effects of stereotypically congruent, incongruent, and irrelevant information, after the in-group (Swedish) and out-group (immigrant) social categories had been subliminally primed. Because of recent theories of the role of attention and level of processing in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stereotypes, we hypothesized that directed-forgetting effects would be found for stereotype-congruent and irrelevant information but not for stereotype-incongruent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suggesting that the level of processing demanded by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regardless of whether congruent, incongruent, or irrelevant) may moderate directed-forgetting effects.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