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全面考察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单因素X^2检验发现,母亲吸烟行为与态度、情感温暖,家庭沟通、凝聚力,父母监控,父亲吸烟态度、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与初中生的吸烟行为有显著关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母亲吸烟态度和吸烟行为、家庭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关于同伴压力(常规压力和直接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伴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诸如同伴压力、父母监控一类的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外因,而青少年自身对抽烟、饮酒的态度、认识、观念等内因在他们抽烟行为、饮酒行为中起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20名听障青少年施测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孤独量表(CLS)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探讨听障青少年父母依恋、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依恋沟通、信任、疏离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母亲依恋仅沟通维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信任和疏离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在人格特质上,仅内外向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内外向分别与父亲沟通和母亲沟通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内外向在父母沟通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作用,说明父母沟通能直接影响听障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同时也可通过内外向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南京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995个中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对影响力。要求青少年自我报告他们自己、父母和同伴的饮酒行为和态度以及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饮酒行为较为普遍,70%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啤酒或葡萄酒,25%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白酒。约10%的青少年经常饮啤酒和葡萄酒,2%的青少年经常饮白酒;(2)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显著相关;(3)Amos结果表明,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还通过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同时,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力大于同伴饮酒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北京市几所中小学选取小六、初二和高一学生1040名来探讨友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测查的形式,先让被试提名一个最要好友伴和九个一般友伴,再回答自己曾经是否吸烟饮酒和吸烟饮酒的程度。分析时,只对在被试范围内的友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和年级,被提名的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人数有较大差别;男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超过女生;高年级学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多于低年级学生;友伴的吸烟饮酒行为和吸烟饮酒程度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有明显影响;友伴中吸烟饮酒的人数多少也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但单双向友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西安市两所中学的211名初一学生和477名高一学生共计688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情绪表达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亲子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情绪表达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情绪表达、亲子依恋、孤独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两两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与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父母情绪表达既可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孤独感各自独立的中介作用和不安全依恋、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父母情绪社会化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最要好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和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结果发现:(1)与父母作用相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作用力要更大。但在不同的群体上,父母的影响力加强了;(2)与青少年吸烟认识相比,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力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同样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上;(3)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吸烟行为;(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父母吸烟行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而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又通过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对其吸烟行为产生间接的作用;(5)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104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特征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青少年之间在反抗性、感觉寻求、冲动性、内外控,以及道德感等5项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因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5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结果说明人格特征在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北京市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最要好同伴、父母、学校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关系;女生更多地受到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母亲吸烟行为和态度以及户外广告的影响;最要好同伴吸烟、学校对吸烟的态度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而高中生更多地受到父亲吸烟行为和户外广告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最要好同伴吸烟、父亲吸烟行为、学校周围广告、母亲和学校对吸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追踪调查中前测从不吸烟的659个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本研究的有效被试,考察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半年期间,约9%的青少年开始出现吸烟行为,男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开始吸烟的人数显著地多于女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2)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同伴直接和常规压力、母亲吸烟行为、父母吸烟态度以及青少年自我肯定、反叛性和抵制技能的变化与其吸烟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3)逻辑回归表明,前测中同伴直接压力、父亲吸烟态度和反叛性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心理学报》2007,39(6):1063-1073
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亲子间性话题沟通风格与青少年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并考查了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两个关于性别、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与父亲和母亲的性话题沟通开放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与父亲和母亲性话题沟通的舒适感上有显著差异。男生与父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母亲的,而女生与母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父亲的。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青少年性别、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开放性对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舒适感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依恋对性话题沟通和青少年的性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完全安全依恋的家庭相比,在与父母依恋都不安全的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隐关系评估测验(IRAP)、单类内隐联想测试(SC-IAT)和问卷法,对204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研究,考察青少年浪漫关系发展特点,内隐态度、父母依恋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浪漫关系倾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浪漫关系发生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年级是青少年浪漫关系发展的敏感时期。(2)青少年浪漫关系内隐态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浪漫关系的支持性增加,但在高三年级略有下降。(3)青少年浪漫关系发生倾向与母亲依恋及同伴依恋呈极其显著负相关。青少年母亲依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浪漫关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全国六大片区调查148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母依恋与心理素质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心理素质与抑郁负相关。(2)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母亲依恋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比母亲依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98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MHT总分与父亲疏远、母亲疏远、同伴疏远呈正相关,与父亲信任、母亲信任、同伴信任、父亲交流、母亲交流、同伴交流呈负相关;同伴疏远、父亲疏远对MHT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信任、父亲信任对MHT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704名城乡高一和高三年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父母关系、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父母关系与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乡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较高,而期望获得行为自主的年龄较晚;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青少年—父母冲突与亲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城乡、性别和年级差异;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与父母发生分歧的接受性越高,其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那些期望在较晚年龄获得行为自主的青少年,与父亲的冲突较多,但与母亲较亲密  相似文献   

19.
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以及自己的问题行为,以探讨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客观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越少;而主观监控水平的作用却与此相反;(2)父母客观监控水平高而主观监控水平低的青少年表现的问题行为最少;(3)沟通和控制可以起到积极的监控作用,而搜寻的作用相对较弱,并且父亲使用搜寻手段还会增加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母亲搜寻手段的使用也只是对男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燕芳  管益杰  陶沙  董奇 《心理科学》2005,28(6):1361-1367
以597个核心家庭的父亲、母亲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母亲守门行为与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亲教养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开门行为正向预测父子依恋,母亲关门行为负向预测父子依恋;(2)母亲开门行为通过正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而母亲关门行为通过负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父子依恋。研究结果扩展了母亲守门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对家庭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