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佛教与和平     
和平构成了佛教时间目标的本质。佛教教理、教义的弘扬,不是依赖流血、武力,而是依靠和平的说服来完成、实现。佛教的这一显著特点,为世界宗教学者所公认。印度民族的和平性格印度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对历史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战争。对于这一点,印度的学者认为:婆罗门种族本身具有平稳、祥和的民族性格。印度历史上的众多战争中,民族间的纠纷、争斗十分罕见。战争多发生于某一国王的雇佣兵与其他国王的雇佣兵之间,一般民众几乎与战争无缘,战争也未对一般民众构成致命的危害。与其他文明国家相比,武士在印度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极其…  相似文献   

2.
二千多年来,佛教以其慈悲、和平的形象,充满智慧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令广大佛教徒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各国的传播极不平衡,即便在某一个国家的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在各个佛教国家或地区,历史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统治阶级大规模排佛毁寺.事件,佛教界称之为“教难”或“法难”。例如【印度就曾发生过多次法难,并最终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教国家的入侵和统治,使佛教过早地在其发源地消亡(约在公元十二世纪…  相似文献   

3.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我们同心祈祷,我佛保佑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与世界各地佛教光芒万丈,以佛法雨露滋润和谐世界、培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印度哲学研究孙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与印度的交往渊源久远,公元1世纪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引起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的兴趣,开始了对印度的研究。在这一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主要是佛教僧人们对印度佛教的译经注疏,忙于探究义理、寻求真谛;甚至还有不少高...  相似文献   

5.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问: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答: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问:印度今天不是还有佛教吗?答: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公元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在此之前七百年中,印度没有佛教。  相似文献   

9.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部《印度佛教史》依据19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圣地达鲁利(Dhauli),坐落在印度奥利萨邦首府布班里斯瓦南部8公里处。在这片滨临孟加拉湾的宽阔而美丽的平原上,达鲁利山见证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并正以其独特的感悟和不屈的精神祈祷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1.
“佛法不杀”的思想基础是佛教教义不杀生的理论,因为佛教认为,杀害生命是一种罪过,要受到惩罚,从而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佛教是明确反对战争的。佛教的“佛法不杀”,劝人慈悲的和平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被人们重视。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以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国王和吠舍离国王都仰慕他的名声,在恒河边上派兵前来抢他。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卫了和平。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经是一位暴君,在一次战争中滥杀无辜10万余人,后来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兴起的信仰外交中,印度的佛教外交尤为突出。印度推行的佛教外交,既不同于早期官方主导的佛教外传,也有别于民间自发的佛教交流,其受到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明等多个因素驱动。在地理上,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佛教传统领地,是印度佛教外交关注的重点地区。在平台上,涵盖了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和国内等不同层次。印度推行佛教外交,拥有地缘文化和历史资源等优势,也面临国内外诸多制约因素,成效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13.
佛教造像自印度传入中国有约两千年历史,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源头在印度,但千百年来她在不同历史时期,吸收内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异文化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形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与和平     
观藏 《法音》2003,(9):32-34
和平,无时不为世人所渴盼,它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宁静祥和、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是和平的永远向导,和平是佛教的外在体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那时的古印度由多个小国家组成,并且纷争频繁。佛陀洞察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透视一切所知的境界,圆证缘起《法音》2 0 0 3年第9期性空的真实,悟得无上菩提。之后,佛陀与诸多弟子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亲近善法,息灭一切战争,使得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平和,不协调的社会关系得以…  相似文献   

15.
西蜂窝寺是甘肃境内最早的佛寺之一,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印度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诸教派均在该寺留下印迹,并交相融汇。寺内高僧辈出,其中不乏彪炳青史的爱国高僧。西蜂窝寺承载着汉藏民族友好交流佛教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树立了汉藏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融合"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生动展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古印度、中亚等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北魏太严五年(439),北魏灭北凉,迁3万多北凉国人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沙门佛事俱东"。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后来担任北魏最高的僧官——"沙门统",并于北魏和平元年至  相似文献   

17.
第一届佛教和民族文化国际会议于1984年10月10日至15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科学会堂举行。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是在印度政府的赞助下,由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印度哲学研究会、印度历史研究会、印度佛教研究国家顾问委员会、印度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其他文化机构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即:印度大乘佛教的“二谛”理论、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谛”理论的主要区别、二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勤 《法音》1994,(11)
寺、塔、石窟为佛教三大建筑,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这三大建筑也伴随而来,开始了与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历程,绵延相续一千九百余年,经过中华民族的创造与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如今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寺、塔、石窟,是印度佛教建筑转化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建筑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丰碑。本文说的是中国佛教三大建筑之一的塔,并且主要是说佛塔中的塔林。塔,梵文Stupa(牵堵波),是为埋藏佛舍利而建。这种塔名真身舍利塔。后来,佛的教法(佛经)也称舍利,为此建造的塔,叫做法身…  相似文献   

20.
优填王是印度古代历史上与佛陀同时代的著名君王,在梵语文学和佛教典籍中一再出现。优填王传说在印度佛教史、社会史、文学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优填王传说在梵文、巴利文及汉文史料中关于优填王妻及优填王妻与佛陀、僧众等关系的不同记载,旨在考察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