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和无数个普通的清晨一样,一辆出租车行驶在广通河畔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在讨价还价声中坐上车,到达目的地然后离开。那些陈旧的城镇,穿梭的人群,如此真实,却又如此让人绝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某种逼人的现实和生活的艰辛显得真实而又具体。诗人阿麦就是这辆出租车的主人。在诗歌《黑车司机手记》中他写到:"行色匆匆。/我们多么像老式座钟的钟摆/摇摇晃晃,最终以停摆完成寂寞的一生;/或者是安装在‘人间’/这个机器上的小螺丝,用生锈/告  相似文献   

2.
郭锐 《美与时代》2004,(6):51-52
凡·高1853年生于荷兰乡村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里.中学毕业后,孤独而沉默的凡·高16岁就踏上社会谋生.他生活连遭挫折:多次经历痛苦的失恋;以怜悯之心献身于贫穷矿工的传教事业,又以冷酷的遭遇而告终,自己也成了个流浪汉.这时凡·高在社会上东拼西撞已经27年了.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呢?也许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绘画了.从此他拿起画笔,从事艰苦的绘画作业.  相似文献   

3.
余文良 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从"八个明确"到"十四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4.
李力 《美与时代》2005,(8):18-19
几年前,在中国的东南,当诗人气质的教育学学者张文质和他的朋友们喊出"保卫童年"的口号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未及翻译出版.如今,当我读到这本新书时,张文质们的"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正以崭新的理念和方式,渗透和润泽着福建省许多所学校里的童年生命.  相似文献   

5.
刘晔 《美与时代》2005,(10):69-70
傣族舞蹈的发展和佛教紧密相连,在孔雀舞、白象舞、蜡条舞等所有傣族舞蹈中都体现了佛的精神、佛的形式、佛的文化.傣族舞蹈在佛教的渗透下获得了发展,佛教在傣族舞蹈的发展下获得了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雷 《天风》2016,(12):12-13
正要量体裁衣,确立义工在教会工作中的恰当位置,本着任人唯贤的原则,使义工在教会中各有所归,各尽其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长期以来中国教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境况,即义工人数占据了教职人员队伍的绝大多数。迄今为止,我国有许多基层教会中的讲台工作依然是以义工为主力军。无可否认,在中国教会的建设中,义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义工的素质良莠不齐也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基层教会如何面对义工长期主导讲台圣工  相似文献   

7.
从具体病例分析入手谈临床医生实践循证医学既需要思维模式转变、又要求掌握实际应用方法,即要敢于分析循证医学证据的实用性、又要善于用循证医学证据丰富经验医学内涵.新医学模式的普及将是临床医生群体认识史上一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曹成刚 《心理科学》2005,28(1):197-200
目的:从新课程视角,探讨英语阅读中的外显与内隐问题,为阅读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理论,对分析性阅读和概括性阅读进行分析比较,考察被试在分析性(外显的)和概括性(内隐的)阅读的时候,是如何“投射”出自己获取信息技能的过程的。结果:(1)阅读中存在着内隐现象且具有与外显性阅读相近的阅读成绩和效率;(2)各组被试阅读过程中未见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外显阅读组和内隐阅读组均存在着特别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和应用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外显阅读与内隐阅读各具有特色,互为补充,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外显与内隐在阅读理解中的不同效果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延风 《美与时代》2014,(5):119-119
偶尔翻看一家杂志,一篇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说,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戏曲“夕阳艺术”论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扰、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影响,自上而下的绝大多数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生存状态不佳。最近几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虽然有一部分剧团走向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基层剧团因为元气损伤严重,要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尚力不从心。而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却演出繁忙,台口不断,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主要是周人的文本,汉赋是汉人的文本,汉人立《诗》为经,推衍政教,而赋作又依经立义,援以为据。汉赋用《诗》,赋文本中体现出鲜明的"大汉继周"意识,而这恰恰又与汉人的五行相生说相对应。汉赋中的"大汉继周"意识书写形态多重:一是汉代赋家对《诗》文本存在拟效行为,彰显周朝圣主德行以供当代君王仿行;二是在拟效与运用成句的过程中,推尊文王礼物,遵从周人礼制,从受命立国的高度构建王朝德政,表达讽劝之意;三是以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表征——京都的选取——为书写对象,各自援引经典以为西迁、都洛寻求符合礼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有智  欧阳仑 《心理科学》2004,27(2):389-392
用镶嵌图形测验方法从大学生中选出场独立性、场中间性和场依存性被试各32名.在分段限时条件下解决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B、C、D、E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认知方式不同组被试图形推理总成绩差异显著,场独立组最高、中间组次之、场依存组最低;随推理问题难度的渐增(B→C→D→E),认知方式的作用效果愈加明显,场独立组、中间组对图形类比推理(B组)、系统变化(C组)和系列关系(D组)的推理水平显著高于场依存组,对复杂抽象问题(E组)的推理水平场独立组显著高于中间组和场依存组;认知方式可解释图形推理总成绩25.9%的变异,年级可解释11.2%的变异。认知方式是影响图形推理水平的重要人格变量。  相似文献   

12.
陈坚 《宗教学研究》2005,46(3):91-97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