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4.
柴琳  李佳嬴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8-79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大凡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都离不开“征文考献,观风问俗”的功夫,道教研究也不例外。道教是一个本土孕育产生的文献大教,文献整理是道教学术研究的基础。在现代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道教文献整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深耕细思。中国西南地区是道教的兴起和传播之地,对西南地区道教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并建设数据全面、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在推动建设道教研究“中国学派”;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中国化”进程是其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道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为基础,道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教义理论体系”“组织模式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的“中国化”建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8.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在道教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说法,道教所讲的“人道”包括身心健康、社会义务、道德境界等内涵。从根本点来说,“修人道”的核心理念即“人格完善”。那么,道教人格完善思想的基本模式及其现实价值何在?这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估。一、道教人格完善的伦理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思想传述模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11.
田涛 《中国宗教》2023,(2):82-83
<正>钧瓷始创于唐,盛于北宋,以独特的窑变技艺在中国陶瓷烧制工艺中自成一格。其工艺深受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道教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话本小说中反映出的道教时代特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道教仙传”和“神魔小说”中的“去欲就善”思想苟波道教认为,凡人要成仙,除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外,还需在精神上合“道”,超越凡境凡念,即在心性和行为中符合道教的伦理要求,这也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内容。道教伦理从“道”以“静”为本,道“常无欲,...  相似文献   

14.
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道教与中国艺术展”,于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5月13日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巡回展出。专门就道教艺术为内容举办展览,公开向公众介绍道教文物的艺术价值,这在国外是第一次,即使在国内也从未有过。 美国芝加哥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主任斯蒂芬·李特(StevenLittle)先生是这次“道教与中国艺术展”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人。李特先生能讲十分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于道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道教”,首先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使用“道教”这一概念来考察。在中国思想史上所谓“道教”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墨子·非儒篇》及比其稍后的前三世纪的《耕柱篇》。(儒者)“又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  相似文献   

20.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本刊将开辟“庆祝建国50周年”专栏,陆续刊登反映50年来中国道教事业发展变化的专稿和各种形式的纪念文章。为此,竭诚地欢迎各地道教协会、宫观和道教界人士,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赐稿,从各个不同方面,有重点地反映道教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