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结构矛盾”与“非结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的矛盾有两类,一类是事物具体组成的结构性的矛盾,即“结构矛盾”;一类是事物自身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本文着重论述前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与它相区别的另一类矛盾简称为“非结构矛盾”。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这样两类矛盾,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三表法”是墨子认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尊天”、“事鬼”则是墨子的社会思想或宗教思想。就思想进路言,前者是后者的认识论基础;但是,如果对墨子的前后两种思想进行比较,人们又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现象──前者显然带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而后者则无疑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如何看待墨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现象?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一)所谓“三表法”,亦即墨子在《非命上》说:“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  相似文献   

3.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4.
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年早些时候,我写过一篇讲基础性研究的文字,说明基础性研究包括两类性质不同的研究: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前者是在探索中认识客观世界,暂时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应用,自然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收益;而后者是为了一个方面的应用,必须先下功夫把这个  相似文献   

5.
汉代象数易学包含两种不同的形态,其一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占之学",其二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注之学"。卦爻辞作为后者的主要训释对象,几乎不在前者的理路之中占据位置。而前者中的象数思想,在后者中则被转化成了训释经传文辞的体例。总体而言,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远小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王弼批评"存象忘意",是在评价后者。吾人不能认为"存象忘意"也可被用以评价前者,更不能认为"存象忘意"是对整个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矛盾”只有一种!——兼答沈跃春先生黄展骥(香港学者、现为深圳大学哲社研究所客座教授)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同是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通常认为这两者是历史上两大逻辑体系。前者在亚氏那里已基本成型;而后者却一直到黑格尔那里才具较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儒家礼学以"和"为根本精神,"和"分别体现在礼学的本体与功用两个方面,两者应该一体一用,相互贯通,前者是后者的本体支撑,后者则是前者的自然呈现,因而"知和而和"。但是,"和"在以用显体的历史过程之中,往往将作为历史存在的礼仪规范绝对化而遗忘了礼学本体的根本指向性,故而倡导"和"的本体论意义,以此展现儒家礼学的内在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实践活动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直接改造客观对象为特征,如生产、教育、科学实验等活动,二是以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为直接目的,如社会调查、考古研究等活动。这两类活动产生两类不同结果:前者是改变了实践对象形态所形成的结果;后者是不改变对象形态而形成的结果,也就是某种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10.
白奚 《哲学研究》2013,(1):51-57
《老子》一书具有相当高的形上思辨水平,其中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而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是说,《老子》的思想较之其他诸子的思想,更容易对其本义予以引申和发挥。不可否认,此种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存在着由前者转化为后者的理论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可以与后者混而为一;在引申出后者之后,前者的意义应该仍然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从本源意义上考察,文艺与伦理作为两种特殊的人类意识,其功能和价值有着明显的不同。广义的道德生活和艺术生活,有根本的不同:前者是现实世界的实行,后者是假想的创造世界的观照;前者是实行意志的主张和努力,后者是创造的观照和玩味;前者是以意志为本位,后者则以感情为本位;前者是实际的严格的努力,后者是自由的感兴或游戏。很显然,在形象、生命、情感等认知领域,在文艺与伦理各自面对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  相似文献   

12.
寻找善的定义是一个恒古话题.本文分别考察了中国儒家的"义利之辩"和中国基督教的"因信称义"中对善的定义方式.本文的考察展示了如下重要事实:首先,从逻辑上看,它们是两种对立的善定义方式.前者强调人在诚中完全占有善恶判断权,而后者则要求人在信中完全放弃判断权.其次,从生存上看,前者因拥有善恶判断权而必然走向霸权话语和思想僵化,而后者则因放弃判断权而可能走向迷信.再次,当这两种善定义方式合二为一时,我们就进入一种悖论式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是两类根本不同的矛盾,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悖论是什么?它内含什么矛盾?这些问题在悖论研究中迄今尚未取得共识。黄展骥先生在《悖论内含什么“矛盾”?》一文中对此做了评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先生关于悖论可同时兼含“两类矛盾”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在论述中出现的逻辑混乱,既与混淆悖论和其他两类矛盾有关,又与他没有分开悖论的矛盾归属和悖论的构成问题有关。下面,先指出黄先生论述中不应有的混乱及产生这一混乱的原因,然后论述悖论的矛盾归属和它的构成问题。 一、不应该出现的逻辑混乱。黄先生认为,“‘悖论’是极殊的逻辑矛盾(甲)而非辩证  相似文献   

14.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15.
郝宇 《美与时代》2020,(2):64-65
文章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为范本,探讨公共空间如何在乡村的"地方感"建构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松阳县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乡村建设路径:"空间"建构强调感官体验,"地方"注重文本叙事。前者以艺术主动介入"空间"建构,后者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参与"地方"叙事;前者的"空间"是断裂的,后者的"地方"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有两个维,其一由主客体关系而成,其二由主谓词关系而成。与此相应,主体(Subjekt)一词也有两种基本含义,即相对于客体(Objekt)的主体和相对于谓词(Pr(?)dikat)的主体(主词)。前者指人,后者通称“现实主体”。然而,这后一含义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对“现实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体论性质也注意不够。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主谓视角重温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本文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以引起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四、创立了关千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怎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呢?国家政治生活应该放在什么样的基点上呢?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9.
“悟性”     
刘美纯 《天风》2018,(8):24-24
《和合本》翻译为"悟性"(参林前14:14、15、19;西1:9,2:2)的词在新约中有两个希腊字:συν∈σιS和νουs前者有"理解力,洞察力"等意思,后者有"理智,见解,心思,想法"等意思。两个字在《和合本》新约中都有不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的"正义论"区别了公法意义上的财产权和私法意义上的财产权。前者属于基本自由,系第一个正义原则调节的范畴;后者则归属第二个正义原则调节。与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不同,罗尔斯将私法上的财产权与政治自由相分离,否定了其自然权利性质,使其回归分配制度建构的本来面目。罗尔斯的财产权理论不仅为"所有权社会化"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私法提示了一种全新的财产权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