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KenWilber)对这一领域的分歧所做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两种人本心理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两种心理学就是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心理学和以马斯洛、罗杰斯、维尔伯为代表的从自我实现走向自我超越的人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罗洛·梅和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洛·里斯·梅(RoIIo Reese MaY)是当代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最著名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巨头(另外两位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在美国乃至西欧和日本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探讨他的理论对于我们了解当今国舛心理学的发展动向有重要价值。一、罗洛·梅的生平及其思想来源梅190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艾达镇(Ada Ohio),1930年毕业于欧伯林大学,并获得艺术学士的学位,1938年又在纽约联合神学院获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  相似文献   

3.
罗洛—梅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洛·梅是美国推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临床心理治疗家。梅以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这个人本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罗洛·梅论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1988,6(1):52-56
在美国心理学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g 1909)以研究焦虑理论而著名。他吸收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哥尔和精神分析的创使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结合自己的心理治疗临床实践,写出了《焦虑的意义)一书,阐发了自己的焦虑观。本文拟对这一理论作一概括性的介绍,并就这一理论的利弊得失作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让-保罗·萨特尔最著名的短论。但是,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美国的人道主义运。他摈弃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这一类型,认为它是“人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大师罗洛·梅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焦虑理论。在罗洛·梅存在分析现的基础上,从焦虑的涵义、焦虑的时代根源、焦虑对人的影响及应对三个方面阐述了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对罗洛·梅的焦虑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对于关照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以其后工业社会理论闻名遐迩, 人们通常认为他的思想特点是“糅合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异体合成” (见贝尔,1989年,“中译本绪言”,第 8页), 这一点吸引了大量讨论和研究。然而在笔者看来, 主要是存在主义构成了贝尔哲学思想和话语认同的理论基础, 对社会符号体系的语用断裂的内在分析则是其基本任务, 而建构人性拯救的新宏大叙事理论成为其学术活动的终极目标。因此, 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对贝尔的学术思想做一个初步分析。一、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8.
据西德《哲学研究杂志》报导,著名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于1976年5月26日在弗拉伊堡逝世。享年86岁。 1976年12月16日,西德弗拉伊堡大学为海德格尔逝世举行纪念会。在会上讲话的有弗拉伊堡大学的W.马尔克斯、海德堡大学的汉·格·卡塔玛尔和斯塔恩柏克的卡·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世界的多数国家里,G.E.穆尔的《伦理学原理》(剑桥,1903年)公认是当代伦理学理论的开端。但是,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一开端在相当程度上是地方性的而且是分析伦理学传统所特有的。在大陆和拉丁美洲,马克斯·舍勒尔和弗郎茨·布伦坦诺的工作影响卓越。约翰·杜威或者拉尔夫·巴登·培里的工作为直到晚近的大部分美国人的思想提供了出发点。但是,尽管如此,从G·  相似文献   

10.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美国伯利横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益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艾维·利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你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这又花了5分钟。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  相似文献   

12.
意义疗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存在主义取向的疗法。我们先讲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疗法的要义。意义疗法的创始人是维克多·弗兰克,他原藉德国,是犹太人。二次大战时他被纳粹关进了威斯康卒集中营,亲眼目睹了人间最大的惨剧。他看到有的人经不住这种挫折和打击,还没等到纳粹执行死刑,就很快死去;然而也有些人却能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发现两种难友之间有一种重要差别,这就是后一种难友心存希望,相信总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事  相似文献   

13.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4.
时光飞逝,“9·11”已过一年,据悉,“9·11”一词已被美国语言专家正式编入《美国传统词典》。正当美国各大传媒争相秋祭“9·11”时,一位美国的神学家,却客观冷静地对这个过程思辨,一个健康的世界是否需要人们在其中承担特殊的责任!杜思托也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倘若没有上帝,一切都会被容许”。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史”第二卷,作者們保存和巩固了这一版第一卷突出的一些优点。在实际克服对哲学史过程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方面,又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就这一方面来說,关于东方各国、斯拉夫各国,以及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哲学思想的几章具有很大的原則性的意义。此外,从为人們所遺忘的人們中間又寻出了如約瑟夫·德·美斯德,孟·得·皮朋,罗哀哥拉等一些十九世紀上牛紀西欧資产阶級和貴族哲学代表人物的名字。对十九世紀最初几十年的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資产阶級哲学进行了分析,而这种分析对于了解1789年革命以后欧洲資产阶級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禅宗影响,这已成为一种国际性观念。而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出名的,是美国上世纪末来到日本的美术史家阿奈斯特·费诺罗萨,他写了《东洋美术史纲》;此外尚有本世纪初鼓吹“重新发现日本美”的德国建筑学家布鲁诺·托特。  相似文献   

17.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18.
说明:由美国西北大学的埃尔塞·M·阿伯特以及美国塞罗科斯大学的西奥多·C·丹尼斯、谢尔顿·P·彼得费朗德合著的《传统伦理学》一书,用较丰富的资料介绍了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著名的二十多位道德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该书共廿章,除第一章导言外,其余各章都附有十个思考题。现把这些思考题摘译如下,也许对西方伦理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兰迪·卡辛汉姆、马特·德拉吉都是美国社会最普通平凡的人。他们默默无闻,毫不引人注目。同每个美国人一样,他们都做过发财致富或一举成名的美梦,却没人相信会成为现实。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们敏锐地捕捉了网络世界所蕴藏的发展机遇,抢先一步,成为第一批在网上开拓新事业的个体户。当人们逐渐醒悟过来时,他们已经在网上事业有成,名利双收,成为令人羡慕的时代宠儿。 梦开始的地方兰迪·卡辛汉姆曾经是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性格开朗,谈吐风趣幽默,同事们都很喜欢他。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将在报纸、杂志…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也许人们读过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不知他与妻子奥莉维亚那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马克·吐温12岁丧父后便开始独立生活,他当过排字工人、领航员,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一名文笔犀利、幽默、小有名气的新闻记者和作家。1867年,32岁的马克·吐温在一艘旅游船上结识了纽约一位富豪的儿子———奥莉维亚的弟弟查理·朗顿,并成为朋友。不久,在圣诞夜,马克·吐温应朗顿的邀请来到纽约上流社会人们经常聚会的最豪华的圣尼古拉斯大饭店,经朗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