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几年来,有的哲学史工作者,在工作中采取了一种极为有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挂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名下,把古人的思想说得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差不多。而且,还有极少数的青年人,自觉不觉地模仿这种方法。因为它是极有害的,又因为还有人模仿,所以虽然是哲学史工作中的个别现象,也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以便引起注意,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力地反对把古人现代化达种非历史主义倾向,划清下面两条界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分析、评论古人同把古人现代化的界限;(二)用现代的科学概念和术语解释古人思想同把古人现代化的界限。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期《文史哲》杂志上开辟了《关于学术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专栏。发表在专栏里的有春龙的《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石书的《谈古典文艺研究中的一种倾向》、王仲荦的《谈隋末农民战争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郑欣的《坚持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的分析方法》。这里把上述第一篇文章摘要如下:春龙在《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本刊关于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是从批评周易研究中把古人现代化开始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但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却还需要继续展开,有许多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一)在哲学史研究中,是否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挂到古人名下以外,还有把古代思想资产阶级化的倾向?一般地说,把古代思想现代化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二)怎样在哲学史研究中贯彻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本刊上期发表的方克立的文章、本期发表的昭父的文章和冯友兰的《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一文,以孔子的研究为侧,就这个问题初步进行了讨论。我们欢迎一般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也欢迎以孔子或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讨论的文章。(三)历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期衷尔钜就这个问题对冯友兰提出了批评,冯先生的《对于陈义成同意的问题的一些答复》,也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希望参加讨论的文章,“有的放矢”,结合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互相批评中,要弄清对方的论点,对准“口径”,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和不必要的纠缠。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有人把全球化视为陷井 ,有人则把它看作福音 ;有人把全球化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过程 ,有人则认为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各自的佐证 ,因而 ,这样的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但毋庸置疑的是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人类的经济生活 ,而且对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都在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在改变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也在改…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汉字形体的发展过程中,古人不仅要求其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不断地为其赋予艺术的品质,使之逐渐丰满、成长起来,成为一种多姿多彩、足以独立的特殊式样。书法艺术依附于文字,但不能简单地把古人留下的文字作品都视为书法作品,它们也不是都具有史学价值。在书法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书体和书法现象都能反映历史的规律,都能代表主流倾向。书法艺术不是历史上所有文字与书法现象的集合,而要有代表性、普遍性、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也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已把电子计算机引入教育事业。有人称之为教育事业的革命。在美国不仅初中、高中把程序设计作为主要课程,而且有几百万大学生也接受程序设计教育。法国在大学课程中把程序设计规定为与数学、民族语言学同等重要的必修课。我国由于微型机的广泛应用,在某些中、小学开设了电脑课。各行各业的“电子计算机普及班”,“程序设计语言班”也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8.
提升社会治理的智慧化水平,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至社会治理领域。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打击邪教违法犯罪的紧迫要求,也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Z市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分析,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探究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原因,为邪教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眼下有人提出现代化的道德机制就是个人主义,这种提法也就是把18世纪的孤立个人的观念引进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而今天人已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孤立个人的观念是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过渡的结果,也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古代自然观向个体上把握世界的近代自然观过渡的结果,虽有其历史功绩,但毕竟是错误的历史观,因为历史的起点不是孤立的个人。孤立个人的观念向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念过渡,则是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引起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这才使人们开始懂得把世界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过程,从中揭示个人的本质,并发现社会历史的必然规律。作为首次尝试者的康德,不仅承认人的社会倾向,而且接触个体与社会的矛盾。黑  相似文献   

10.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相似文献   

11.
评发生认识论的"反省抽象"范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4,27(3):514-518
论文分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反省抽象”范畴的发展脉络、主要内涵及其与某些相关概念(如概括化、平衡化、矛盾与否定的构造、意识化与觉知等)的联系。作者认为:反省抽象不仅体现皮亚杰的独创性.而且也是发生认识沦中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概念。它合理地解释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使发生认识论的逻辑一数学范畴研究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奠基于科学认识论之上。作者主张应准确继承皮亚杰的学术遗产,深化对认知发展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美学界就有人以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中的“自然界人化”思想为主要论据,通过考察人类的“生活活动”,探索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近年来,有人又对同一课题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人在观察了二十年前开始的这项研究之后,得出了不同的看法。现把双方的分歧、也包括单方的分歧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华人企业中“信任与家族企业”的关系,中外学者在其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可以把这些学者的观点梳理归纳为这样几点:肯定信任对家族企业的作用,信任不仅存在于华人家族之内,也可扩展到华人家族之外。这些研究既有有价值的一面,也有其稍嫌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中确实存在美,而且不可否认,这是很典型的。而事物却无所谓美丑,美丑的根据在于作品本身,在于作品内在的生命力。艺术在发展,作为艺术的欣赏者,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由于装置艺术有着一些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装置的材料语言媒介本身也具有广义性。在装置艺术中,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通过接纳与消解,还能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的一支源泉。这种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表现出单向转化的独特审美关系;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互溶互生又表现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22,(3):24-25
曾有人问我,基督教中国化可能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能.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又问,什么时候可以中国化?我再答,当你阅读翻译成中文的《和合本》圣经时,已经开始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16.
立志献身于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冯治教授 ,在近年中陆续推出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农民农村研究专著如《吴仁宝评传》、《史来贺评传》、《中国三大村》之后 ,又于近日向世人献上了他的最新力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这是一部藉苏南农村现代化的成功个案而对中国农村美好图景的热情讴歌 ,更是一部通过深入调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轨迹 ,而对 2 1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和远景所作深层次思考的学术专著。读罢该书 ,我们不仅被书中生动系统、大量翔实的农村变革史实所感染 ,…  相似文献   

17.
优雅的等待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独自凭窗而立,这时,手拿一卷线装的古籍,默默回味着古人写下的文字,我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古人没有钟表和手表,古人没有电视和电话,古人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不过,古人的生活节奏也不似当今这样的快速,古人的生活节奏是舒缓而闲适的,古人的民风是质朴而醇厚的。而且,古人有着优雅的等  相似文献   

18.
莱布尼茨不仅以他颇具特色的单子论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微积分的发明者著称于世。他在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史上 ,乃至在整个人类哲学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的。不仅如此 ,他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超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情性理解 ,也是许多西方学者所不及的。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视莱布尼茨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莱布尼茨研究与中国社会如果从 1 90 8年郭凤翰所译英国张伯尔的《世界名人传略》将莱布尼茨作为“名人”介绍给中国读者时算起 ,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了。这九十多年来 ,中…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在实践中的中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不仅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站起来的伟大道路,而且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富起来的发展道路,并在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原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紧贴中国社会改革实践,一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克服"左"的教条主义约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在理论探索中把借鉴、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在推动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小城镇建设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