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报道,本市一名初三学生因成绩不佳,未能直接升入高中,饮恨自尽,外市一名高中毕业生,本已顺利通过高考,但因邮路不畅,录取通知书迟迟未到,该生自以为落榜,自杀身亡。通知书送到之日,正是该生入葬之时,近来,青少年学生出走的想象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一、“难题”和“危机”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在讨论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简称“月亮问题”,即“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他发表在《现代物理》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为标题的(见该刊38(1985)NO.4.)他在另一篇文章《量子奇迹浅说》(载美国《哲学杂志》7(1981)397)中还曾经断言:“我们现在知道,月亮在没人看它的时候肯定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复句中,后分句的主语往往可以承前省略,最常见的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阿弟走进屋内,[ ]向四下看了一周”。(《夜》,[ ]表示省略主语)这是后分句主语省略的一般方式,下面谈几种特殊方式。一、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是前一分句的宾语。例如: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2.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 ]却没有出够一半。(《小二黑结婚》) 例1后分句主语承前一分句的宾语(下  相似文献   

5.
《四川心理科学》2014,(4):18-18
教育部明确表示,禁止将等级证书作为小升初“敲门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出台后,  相似文献   

6.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7.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9.
“沐椁”一词见诸《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椁”即棺外之套棺;关于“沐”,郑玄注曰:“沐,治也。”一些大型语文辞书如《词源》、《辞海》、《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等,皆取郑说,训“沐”为“治”,在“沐”字下列有“整治”义项,书证便是“夫子助之沐椁”句。将“沐”释为“整治”,“夫子助之沐椁”句在语法上即为兼语式,句中的“之”做“助”的宾语,又是“沐”的主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子帮助他(原壤)整治椁”,这样的解释是有违原义的,为便于分析,加引原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  相似文献   

10.
《大学》原系《礼记》普通的一部分,因二程的极力表彰而亭有“圣人之书”、“入德之门”的封号。朱子更视之为儒学之第一门径,并一度给出《大学》→《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这一详细的读书次第①。他重订章句,分《大学》文本为“经”、“传”两部分,并补缀以“格致传”。于是便形成了“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这一完整的《大学》文本结构。《大学章句》由此而收纲举目张之效用。《大学》终与《论》、《孟》、《庸》并列,钱穆云:  相似文献   

11.
试读《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在思考《大学》的哲学-形而上的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的哲学精神在于 强调一个“止”字。“止”不是“停止”,而是“立定”的意思。“立定”世间万事万物万民各自的位置,是 《大学》“诚意、正心……平天下”的核心。据此,作者对“格物致知”等说法,提出不同于一般经验知识 论的看法,认为“格物致知”乃是排除(被动)“感觉”(物),而“认知”万物“自己”。于是,本文对《大学》 哲学精神的理解,重点在于从“自身”、“自己”、“本身”贯串下来。  相似文献   

12.
小说《方教授焚稿断痴情》(《作品》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年过半百的方正在某电影制片厂修改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其公开身份是A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到电影厂不久,A大学将他晋升为副教授)。由于他其貌不扬,加上不修边幅,极不时髦,因而人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位青年作家来到方正的住处“信手翻翻他的稿子以找出疏漏之处,待他回来后哂而正之。”但是“展卷一看,竟惊呆了:娟秀,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4.
<正>朱熹对《大学》所提出的命题"明明德"极为重视,他常教导学生为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进而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朱熹,2002年,第十四册,第433页)他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内涵丰富而思想深刻,是他运用先秦儒家学说与宋代理学思想分析和探讨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质的全面总结。经过朱熹对"明明德"的诠释,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获得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坚持“能力立意”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教育部颁布的高考《文综考试说明》中的考核原则规定了四种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高考文综政治考查的首要目标,却是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本文以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为例,就新课程背景下“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核目标的理解、把握以及培养路径做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古俗拾零     
一、民俗中的“送穷”、“迎富” 汉代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曾写有《逐贫赋》;唐代文学家韩愈,也写有《送穷文》。他们长期处于“贫”、“穷”的境遇中,日子是不好过的。韩愈在《送穷文》中叙述自己“太学四年,朝暮盐。”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大学;韩愈在太学里是教书的“国子先生”,生活尚且如此穷困,难怪他要“送穷”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数词中的基数、倍数、分数以及基数与量词结合的数量短语,通常表示准确的数目与数量。但是它们也可以经常地不表示准确数量,而只是表示概数或各种模糊不定的数目和量值。①这个小伙子,比不要她那个强百倍,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是个万元户。(《北京文学》90年10期《棒子》) ②男人功成名就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虽是套话九百句中的语言,但古老而常新。(《深圳风采》90年10期《错过了月亮》)“百倍”在例①的意义只相当于“很多”、“万元”在例①中也不是十分准确,只相当一个概数。“九百句”在例②中也不是正好九百句,而只相当于“数百句”之类。因此,数量词语这类用法出现了“表里不一”的意义。在静态的语言中,它们是确数确量。在动态的言语中,它们表面确定,实则只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数量。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数量词语的动态模糊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不见世间过     
《佛教文化》2023,(1):55-57
有“是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句话是六祖大师说的,此语出自《六祖法宝坛经》,是六祖大师所说诸“无相颂”其中一首的偶句。如今总有一些所谓的佛教徒很喜欢引用这句话,引用的目的无非是以此证明他是(甚至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或者以此证明别人(特别是“见世间过”的那些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相似文献   

19.
<正> 明代思想家吕坤生活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而主要活动在万历年间。对他所处的时代,他曾用一句形象的话概括:“民心如实砲,捻一点而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答孙月峰》,《去伪斋文集》卷五,以下简称《文集》)所谓“国事如溃瓜”,主要指朝廷内外之政不修,官吏泄泄沓沓,沾沾煦煦,贿赂公行,贪残横肆。所谓“民  相似文献   

20.
李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二曲先生.《二曲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