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图灵在1950年发表《计算机和智能》(又译《计算机能思维吗?》)论中说:“现在人们对于‘思维机器’的兴趣是由一种通常称作‘电子计算机’或‘数字计算机’的特殊机器引起来的。”①他提出一个问题:“机器能够思维吗?”并设计出称作模仿游戏的所谓“图灵试验”。机器模拟人的思维能力从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人是机器"的命题,是由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提出来的,他在1748年发表了著名的<人是机器>,如今,人们仍在批评他的机械论立场和还原论意识,指责他将血肉之躯等同于钢铁组件,将复杂的生命等同于机械器具.  相似文献   

3.
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智能机器不具备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因此不是道德能动者。从责任的他者视角出发对智能机器道德自主性与意向性的质疑,并不能否认其具有道德责任能力。从他者期望型道德责任的角度看,智能机器由于人们的期望偏见、智能偏见和地位偏见而不被承认具有道德责任能力。如果智能机器想要在现代技术社会的责任网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就需要我们如实地期望智能机器人的道德责任,摒弃事后立场、语境不匹配、人类中心主义等经典责任伦理面临的问题,从而生成新的他者期望型道德能动者。  相似文献   

4.
李阳崔鹏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22,45(6):1436-1442
本研究旨在探究智能机器的道德决策速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研究分别以智能机器与人类为道德决策主体,采用2(决策速度)×2(决策内容)的被试间设计进行研究发现,对于智能机器和人类,道德性决策均会使人们对其信任,而快速道德决策提高了人们对智能机器的信任程度;此外,研究发现能力感知是智能机器道德决策速度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的中介机制。研究表明人们对智能机器与人类的道德决策速度知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我国近现代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期(本文以1900-1930为研究时间段),在"西学东渐"热潮的推动下,叔本华其人及其思想进入了我国学人的视野.自此以后,他的为  相似文献   

6.
"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的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的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的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自"图灵测试"提出以来,关于机器能否真正具有人类智能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批评者多认为机器可以具有工具意义上的弱人工智能,但不具有主体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以珀尔为代表的因果推断学派主张因果推断能力是机器具有强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旦机器获得因果推断能力实现强人工智能,机器就可能在后续发展中远远超过人类智能,并达到其发展之奇点。我们认为:如果能让机器人具备因果推断能力,那么强人工智能就是可以实现的,奇点的存在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不等于实际性,要想在实际上获得这种高于人类的智能,人类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传统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  相似文献   

8.
认知神经科学是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父母学科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是一大类研究各种智能实体的智能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总称。其中,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的智能规律,而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则研究各类机器的智能规律,它在当代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经科学也有许许多多的分支学科,构成了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这两个学科体系相互渗透,孕育生成了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认知神经科学。北京大学心理系沈政教授及其合作者林庶芝合著的《认知神经科学导论》一书,系统全面地介绍…  相似文献   

9.
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顺法师(1906—2005)是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思想家。他早年追随太虚大师,后迁居台湾。他的著作基本上在台湾出版,大陆难以见到,因此他的佛学思想在大陆鲜为人知。郭朋在《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慨叹道:"具有如此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一位佛学大师——印公,自从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称为"西方孔子",同时有着美学之父的美称,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弟子们将他的思想特别是以美学思想著称的作品以对话体裁留芳后世。他生活在雅典由盛到衰的时代,因此他的研究在此时开始转向道德哲学。在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的同时,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美学教育,特别是大学美术教学艺术的"美",这种美需要因材施教才可能凸现出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他始终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并且言传身教于他的艺术教学实践中。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结合当时艺术教育现状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时,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得到了学生的传承与发扬,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从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以及艺术教育思想的践行与传承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他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物电子学的发展,一个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潜在影响的新的研究领域——生物分子计算机研究正在兴起。生物分子计算机能发挥目前人工智能所难以实现的图象识别和学习之类的脑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分子计算机是一种类似人脑的善于思维的“智能”分子机器。由此,我们就很自然地看出,生物分子计算机的研究会涉及许多重大哲学问题。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本文拟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生物分子计算机研究的目标、生物芯片的概念和有关生物分子计算机的构想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将具有自由意志的"图林机"看作康德式"理性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型,可以提供道德哲学讨论的替代性方法论基础。但是,这里首先会遇到一个佯谬:通过图林测试的图林机要以"说谎"来证明自己是"理性存在",从而违背了(道德的)理性法则。这就是所谓的"康德-图林佯谬"。我们的论证将表明,图林机不会说谎,从而康德-图林佯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在蜀地弘道五十余年,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考察杜光庭在蜀地的弘道活动来说明他对蜀地道教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孙诒让(1848—1908年)作为著名的朴学殿军和教育家而享誉晚清学界,后人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与教育思想方面,而对其政治思想尚未见深入系统之研究。但我们若将《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和他的一些杂著、演讲结合在一起研究,则大致可以看出孙诒让政治思想之梗概。晚年孙诒让曾说:"余所亟愿了解者,近代西洋政治学术沿革经过"。(转引自陈守庸,第1-2页)由此可见其关切政治之一斑。在晚清变法浪潮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双重刺激之下,孙诒让开始从纯粹地  相似文献   

16.
正吴筠著作较多,思想也纷繁复杂,概言之,有"元气自然"的宇宙结构论、"秉气善恶"的人生性情论、"道本儒末"的社会自然论等。他对宇宙、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把握,反映了唐代道教思想发展的水平和特色。唐代著名道士吴筠(?-778年),字贞节,又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入嵩山求仙问道,拜著名高道潘师正为师,受传的是上清经法。唐代开元(713~741)年间,吴筠南游金陵(今南京),访问道教名山茅山、天台山,交友甚广。其文章高超绝群,在南京一带影响广泛。唐玄宗遣使召见他于大同殿,令他担任待诏翰林,以随时可以向他求教道法。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思想家,他对儒家的伦理纲常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必须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历史眼光来对之进行评述,方能发掘其思想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8.
任晓明 《世界哲学》2005,63(4):97-105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哲学范式的转换,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纲领.逻辑机器哲学是传统哲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心智的可能性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从本质上看,勃克斯的逻辑机器哲学及其人=机器人论题建基于心智的计算观,而心智的计算观不断地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人工生命的进化研究成果表明,心智的计算观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人工意识"的计算机生成和进化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将为拯救和发展心智的计算观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政   《心理科学进展》1991,9(2):7-10
本文分析了心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当代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虽然克服了传统人工智能研究中黑箱方法学的弱点,但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和Hebb神经元群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模拟研究不可能赋予机器以人类高级智能活动。本文概括了八十年代以来脑科学在各个层次研究中的新进展,并预言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结合在九十年代的新局面,希望从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专家们打破脑研究中层次分野格局,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大协作,打破当前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框架,为智能化计算机发展别开局面。  相似文献   

20.
李道纯是元代著名高道 ,对他的研究也颇多。本文从其著作入手 ,试从美学角度重新梳理了他的思想 ,认为他的美学思想有以下三点 :一、力倡中和之美 ;二、道的审美特征 ;三、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