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界春秋     
《法音》1988,(4)
圆拙法师谈《弘一大师全集·佛学卷》最近,欣闻《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在泉州开元寺成立,编务工作已在积极进行中,《全集》总目录已初步拟定,重点卷“佛学卷”的编目已基本就绪。为此,我特地到开元寺走访了中国佛协副会长圆拙法师。1933年,弘一法师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主办南山律学苑,当时的学僧有10多位,圆拙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1937年,弘一法师由闽南到青岛湛山寺讲学,圆拙法师全程陪同。这次《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成立,圆拙法师是主要负责人。弘一法师的品德非常高尚,凡事认真,做一件事像一件事。出家后,修持极严谨,潜心钻研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圆寂四十五周年。泉州市《弘一法师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将分卷出版法师著作。据编委会副主任陈珍珍居士透露,法师的“佛学”与“书法”专集已集稿完毕,即将付印,这将是佛教界与书法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缪琴 《法音》2005,(4):56-56
3月23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在广济寺亲切会见了台湾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理事长净耀法师一行。圣辉法师向净耀法师表达了大陆佛教界对台湾佛教界的真挚情谊,当圣辉法师充满感情地对净耀法师讲“大家都是自己人”时,净耀法师十分激动地说:“感谢圣辉大和尚把我当成自己人”。圣辉法师说:“不是我把你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4.
王新 《思维与智慧》2012,(10):44-45
诗心、禅心与童心,要说的是丰子恺。丰子恺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他对大师弘一法师的评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演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他还说,弘一法师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人生于世,八九分像人,堪为伟大;六七分像人,值得赞誉;五分像人,已是上流人,像弘一法  相似文献   

5.
虎跑寺     
虎跑寺是弘一法师出家的地方,在大慈山中,我从六合塔回来,正好路过那儿。 弘一法师修持精严,以持律而著称于世,大凡律宗高僧是深居简出、不面世人的。我本不想去打扰他老人家,可车在虎跑停下,我不由自主地跟了游人涌进古人的梦里。 弘一法师纪念馆与济公殿相邻,跟济公那边的红火相比,法师这边显得太冷清。那阵儿只有我一人走进他的世界,整个纪念馆给人一种肃穆而宁静的  相似文献   

6.
偷换与诡辩     
(一)偷换儿子对父亲说:“爸爸,老师要我用‘爱戴’一词造句,我写的是‘我爱戴花帽’。老师说我写的不合要求,要我重写。”父亲说:“笨蛋!老师是教育你要艰苦朴  相似文献   

7.
张敏 《法音》2002,(10):64-65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了自己的新会长———一代高僧、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方丈一诚法师。1927年出生于湖南望城的一诚法师对自己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谦虚地说:“我荣幸地从一位代表被推举为会长,这是各位代表对我的信任。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谈到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主要任务时,一诚法师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佛教界自身建设,包括信仰、道风、人才、教制和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围绕这一主要任务,一诚法师说:“加强佛教…  相似文献   

8.
青岛湛山寺的妙镜法师被誉为“天下第一琴僧”。跟妙镜法师约在一间茶室见面,早到了会儿,不多时一个瘦而高,着藏青色海青的身影从楼梯口缓缓上来。简单寒暄过后,甫一落座,先喝一杯茶。“琴可以跟人过一辈子,我是真正地对它有感情。”妙镜法师的声音清朗且有磁性,如同他的琴音,让听者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9.
一分的价值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痛。有一次,几位文友在恭维我发表的一篇杂文。没想儿子在旁边插嘴说:“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着很多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天台山国清寺可明法师荣任方丈,我去随礼,特意拜会了出席升座仪式的普陀山方丈妙善大师。交谈中,八十五岁高龄的妙善大师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佛教不要复古,也不可能复古了。时代在发展,佛教要与时代相应。”妙善大师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使我感慨的是。其实思想的开放与保守,竟真的并不在于一个人的年龄。赵朴老八十七岁,雪相法师八十三岁,他们的许多想法却都充满了朝气。他们的许多心愿往往悲天悯人,横空出世,要实现决非一日之功,然而他们竟像还有无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2,(3):71-71
晚年客居泉州的弘一法师,曾与人谈及印光老法师:“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  相似文献   

12.
珍惜今天     
张艳 《天风》1996,(5):42-42
唐伯虎是明朝一位伟大的画家和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一首七十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这首词表示人寿有限,岁月催人。摩西在诗篇90篇中提到“  相似文献   

13.
唐大圆(1885-1941),湖南武冈(今属湖南省洞口县)人,是近现代佛教史上学修兼备的知名居士之一.唐大圆居士早年服膺印光法师,弘扬净土尤力,弘一法师曾赞其"宗说兼通,解行双美",太虚法师也许之以"净土之名士".继而精研唯识,先后执教于武昌佛学院、中华大学、东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并有<唯识的科学方法>、<唯识方便谈>、<识海一舟>,<唯识三字经释论>等著述行世,是十十世纪唯识学思潮重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墨岩 《佛教文化》2013,(1):44-55
盘点2012年网络热词,延参法师的“绳命体”绝对可以毫无争议地入围。半年前,延参法师还只是一位比较善于运用微博弘法的僧人。他在接受《佛教文化》杂志采访时说:“大家都说我是微博达人。其实我不是微博控。”彼时,他的微博粉丝数量是100万人。  相似文献   

15.
记者:您是一位法师.《功夫熊猫》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您当初怎么想到埔这样一部电影来讲禅? 宗舜法师:这要从佛教修行的理解谈起。如果我们把修行单纯理解为“诵经”、“打坐”、“念佛”,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每一个细节中的禅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在,基本上可以说学佛学得非常呆板、单调。净慧老和尚曾经讲过,要把信仰落实于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何绵山 《法音》2000,(1):10-20
弘一、太虚、圆瑛、虚云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僧,他们都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先后达14年,并示寂于福建泉州,其振兴湮没700余年的“南山律宗”的实践,基本上是在福建实施的;太虚法师为当时佛教界著名领袖,在他担任闽南佛学院院长的6年中,一直将闽院作为他改革、创新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圆瑛法师为福建古田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一直关心着家乡佛教事业,先后担任过福建五个大丛林的住持;虚云法师出生于福建泉州,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他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6年,使鼓山门风重肃,一…  相似文献   

17.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十年前撰写的一篇《谈谈写信》(载《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应用文写作》,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的文章中,指出过使用“您们”这个词,是“一个语法错误”。笔者试引述有关原文如下: 近来某些人的来信中常常出现“您们”这个词,甚至在某会议给中央领导的致敬电中也用“您们”这个词。其实现代汉语里这个词并不存在。“您”字,北京念nín,是“你”的尊称。这个“您”并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nín men)。因此普通活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两位”“您三位”等)。最近某杂志刊登吕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编辑部把信中的“你们”擅改为“您们”。吕先生写信批评了编辑部。他说:“我从来不说‘您们’!”我们写信时,应该注意避免这一个语法错误。  相似文献   

19.
自信     
梅成 《思维与智慧》2003,(10):15-15
晚饭后,我和林教授一边散步一边谈心。我忧心忡忡地说:“我的那篇论文选题少有人涉猎,手头的资料又不太理想,只怕我写不好。”林教授鼓励说:“你所掌握的那些资料,足够你完成那篇论文。依我看,你缺少的不是资料,而是自信。”  相似文献   

20.
农历四月月圆日为佛吉祥日,是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的日子。“吉祥”二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佛经中更随处可见,而且“吉祥”一词在佛典中有着更为丰富的义蕴。圆慈法师在《佛经中的“吉祥”义》中认为,“吉祥”总括了言语、行为和心愿三个方面,佛陀所说的吉祥义,又重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致福的行为。愿大家体解此义,以吉祥心,说吉祥言,行吉祥行,昼夜六时恒吉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