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  相似文献   

2.
陈进惠,于1938年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1960年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任《中国穆斯林》杂志编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研究部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图书馆馆长。陈进惠受伊斯兰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其学生时代已与阿拉伯文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伊历一、二世纪,阿文书法在伊斯兰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艺术。中国,作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阿文书法的传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不少清真寺建筑都饰有阿拉伯文雕刻。其中,始建于公元1009年的泉州清净寺门楣上的古兰经…  相似文献   

3.
《中国穆斯林》2012,(2):23-23
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规范,汉字书法的气韵、章法和造型构图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独具一格。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艺术展,并获国际大奖,诸多艺术作品被国际政要、博物馆、画册珍藏,深受中外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刊行问世了,作为陈老师的一名学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法集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来潜心阿文书法创作的结晶,更是我国阿文书法发展里程中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大事。 陈进惠老师是我就读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时的书法教师。在我考入经学院之前,我对阿拉伯书法的书写和理论可谓是一无所知。每当看到那些龙飞凤舞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时,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种书法简直太奇妙了。而那时的我又不懂阿拉伯语,所以对阿拉伯书法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在陈老师的教授下,我从零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并初步掌握了一些阿拉伯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最重要的是,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认清了正统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体阿拉伯书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开设阿拉伯书法函授教育的学院。为了满足广大阿拉伯文书法爱好者的需要,我院决定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培训目标:半年学完函授教材 (三册 )及其它辅助资料,能使学员掌握正规的阿拉伯文书法的写法和基本规则、要领以及技巧,并能学会用传统书法书写经文“都阿宜”、门对、中堂、经字画等。   教学形式:由我院阿拉伯文书法讲师、埃及书法协会会员、我国第一位在阿拉伯国家获得“阿文书法家证书”的哈吉·努伦丁·米广江老师编写教材并亲自执教,负责布置、批改学生作业,解答阿文书法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一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民族瑰宝书苑奇葩——中国穆斯林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于2015年2月27日至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全国多地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的近200件阿文书法精品参展。作品内容包括伊斯兰经训箴言、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格言等,作品装饰形式多为汉字书法常见的中堂、对联、条屏、横幅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阿拉伯文书法的风貌及其风格多样、变化精妙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阿拉伯文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书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中华大地,融入中国社会。之后,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融会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形成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习近平主席对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表示热烈祝贺。他说:  相似文献   

9.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以来,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历史上涌现出很多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他们对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的中国穆斯林书法家继往开来,传承着这一精美的书法艺术形式。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和向外传播,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了加强与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交流、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外文出版社于1989-1993年间陆续出版了李华英先生的三部阿文译著:《中国的清真寺》、《中国的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的著名人物》。这些译著内容翔实、语言规范,既为一般阿文读者喜闻乐见,又不失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的阿文参考丛书。该套丛书曾在开罗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风靡一时,以至很快脱销。为了满足读者需要,值庆祝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香港蓝月出版社于2003年4月将这套丛书重新出版。新版丛书采用80克胶版纸印制而成,开本为国际流行大32开,款式新颖,装帧上乘。付梓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阿訇和阿拉伯历史学家纳忠教授欣然为丛书再版本作序,以表示祝贺。现将陈会长和纳教授的序言原文一并发表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隋唐以降,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步传入,阿拉伯文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艺术交融互鉴,最终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的方法,对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藏文化遗产文物中的阿拉伯文书法,进行对比研究、个案分析,梳理和发掘阿拉伯文书法融合中华文化及再创造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济南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碑文的考证与研究,介绍了清末左公的苏菲行迹、朝觐经历及碑刻反映的华北地区苏菲的某些面貌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相关内容,认为它是一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碑刻。  相似文献   

13.
有关伊斯兰世界与中国联系的历史记载,在中文史料和阿拉伯文史料中都有,而且有一些记载是非常准确的。阿拉伯和中国用于对方的名词至少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波斯文化作为两者联系的中介作用的痕迹。伊斯兰教兴起前的西亚地区和中国的早期交往基本上是商业性质的,而且大多...  相似文献   

14.
马坚先生和庞士谦老师,是两位受到人们尊敬的伊斯兰教学者,对国家、民族、对文化教育、对伊斯兰教事业、对中国同阿拉伯的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部做出了显著贡献。抗战后期,我在甘肃平凉国立陇东师范阿拉伯文专修班就读时,同学们每提及两位学者,无不表现出景仰的神情。读过他们的译著的人,都感到内容新鲜,增长了知识,受到了启迪。  相似文献   

15.
杨发明 《中国宗教》2018,(11):30-33
―、解经教务: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 出版经籍满足宗教需求。从宏观层面讲,教务工作是我国伊斯兰教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引导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伊斯兰教界陆续翻译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古兰经》,伊斯兰教逊尼派六大权威圣训集以及阿拉伯文《塔哈维教典》等数十种经籍,逐步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任何语言的书法都是以文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文字的功用为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书法艺术是伊斯兰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及绘画肖像,阿拉伯先民们便用阿文字母和图案来进行装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艺术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阿拉伯书法源远流长,公元 634—— 644年,即哈里法欧麦尔时期,苏阿德·本·卡斯建立了库法城,出现了以该城命名的库法体,它是阿拉伯书法最古老的书体之一。在此之前,萨法山区的萨法威书体、汉志地区的希里书体、阿拉米人的奈伯特书体等就早已在阿拉伯…  相似文献   

18.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9.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马德新思想研究》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杨桂萍副教授。马德新(1794-1874年)是十九世纪中叶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訇和学者,著译颇丰,被称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丰、同治年间曾经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思想,不可忽视对马德新的思想研究。但由于种种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