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自创立完善后,其中的治世功能并未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汉武帝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迫使他废除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董仲舒适应统治阶层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形成一套神学化了的新儒学体系。在其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使汉代的法律在司法、立法、民事、刑法原则等领域逐渐儒家化。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陈曦 《管子学刊》2009,(2):105-108,123
窦婴不惜得罪喜好黄老的窦太后,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即以丞相身份积极倡导儒术。在当时“独尊儒术”的思想环境下,窦婴冤死于“矫诏罪”的人生悲剧,既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质,为封建社会集权政治的残暴特性,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注脚,又反映了汉武帝是如何利用皇权塑造一种合乎专制统治需要的官僚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西汉以后的历史学家一直以浓笔酣墨为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和黄老政治抒写充满激情的赞美词,但很少有人把将黄老思想与黄老政治从齐国一隅推向全国的关键人物曹参视为一流政治家,更多的人将他看作刘邦那个布衣将相群中的一介武夫。其实,曹参不仅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更...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学及史学方法,从精气学说、“无为”思想和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黄老思想对中医气一元论、摄生思想、整体观及辨证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黄老哲学使零散的中医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计然是范蠡所著书名"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肯定了计然其人的存在。计然是范蠡之师,姓辛、名研、字文,他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中提到的老子之弟子文子。计然是早期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师承老子之学,在通商聚财、强越灭吴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提出的阴阳刑德吉凶时变的思想,为道家思想开拓了新领域,经范蠡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后来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学及史学方法,从精气学说、"无为"思想和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黄老思想对中医气一元论、摄生思想、整体观及辨证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黄老哲学使零散的中医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徐莹 《哲学研究》2023,(3):68-7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阐述了一种“先德后刑”的刑德相养理论,有的学者以韩非的“刑德二柄”加以解读,认为二者同义。法家讲赏罚,以商韩为代表。商鞅之学在这一问题上,主张“先刑而后赏”。虽然黄老的“先德后刑”与商鞅的“先刑后赏”有相通之处,但黄老刑德概念的内涵远大于刑赏,二者在天人关系、人性驱动论等方面,也具有本质区别。韩非的“刑德二柄”与商鞅的刑赏治术并无二致,“因道全法”也非黄老思想。黄老刑德与商韩的赏罚之术并非同一思想体系,而《管子》务时寄政的“先德后刑”之说则颇具黄老学的气质与特征。通过对“先德后刑”与“先刑后赏”这两种早期刑德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理清黄老与法家之间的思想纠葛,明确黄老刑德学说的思想独立性,并由此管窥战国时期的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战国后期盛行的黄老思想对韩非子的政治学说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但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考察可知,黄老思想中的因循之道启发韩非子要求君主"缘道理""因人情"而立法,其无为思想则被韩非子用来告诫君主不要凭个人的聪明和能力治国,而要依靠法度;黄老思想中的阴柔玄妙、以柔克刚之术在韩非子学说中既可以被君主用来防范大臣专制,也可以被法术之士用来控制和驾驭君主。总的来说,黄老思想在韩非子政治学说中起到了减弱君主专制成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代桓谭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 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易学本身的一些具体问题,桓谭曾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易学思想是与其对道家黄老之说的吸收、借鉴密不可分的,并凸显出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在中国易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他对 《周易》的宗教巫术形式持否定态度, 对与此密切相联的谶纬神学以及天人感应、灾异谴告之说多予批判。他本于 《周易》, 生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 同时继承、发挥《易传》的太和、中正思想, 热切追求社会和谐乃至天人之间的整体和谐, 从而进一步将易学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桓谭易学思想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综合融会的风格和旨趣, 这是深受《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之旨沾溉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前言黄老思想,汉初颇为流行,随后旋即衰亡。关于黄老思想,至今仍是模糊不清的。后汉吴苍在给喜好黄老思想的隐者矫慎的一封信中说道:“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后汉书·逸民列传》)在黄老思想中,道家的隐者的一面和政治家的实践的一面兼而有之。特别是汉王朝的创业功臣曹参,更是采用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如果只是考查这一点的话,那末汉初黄老思想肯定是强调了政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黄老道大家都知道它是道教的前身,而黄老道学似前人没有这样的提法。黄老道学是我的博士生韩国留学生金晟焕先生,在其所撰写的博士论文《黄老道学的形成及其思想探源》①中首次提出的。他的论文曾经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讨论过多次而最后定下来的。今年夏天论文完成后,李?..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政治哲学,直接继承了战国、秦汉黄老道家的精神传统,既固守黄老自然无为的核心理念,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的合理思想成分,对"法"、"术"、"势"的为治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形成了以道德为主,法术势为辅的政治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威威 《管子学刊》2004,(3):29-32,42
黄老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政治实践中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对于其根本思想特征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以致于引起许多思想家关于其学派归属的争论。学界比较传统的方法是按照现存被认为是黄老学的著作来概括黄老学的特征,这一方法既缺乏确定性又不能避免循环论证的嫌疑。本文脱离黄老著作的文本,从“黄老”这一名称的含义、史籍中对于“黄老”的记载以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对道家思想特征的概括三个方面相互印证,得出黄老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道”的社会性倾向和清静无为的思想。清静无为的思想又可表达为虚静、因、刑名学说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作《老子韩非列传》,不仅历史性地呈现了韩非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逻辑关联,而且昭示了韩非子背离老子思想的深邃意蕴。韩非子借助老子"道"的悖论思想,批判并否定了儒家"仁义"之"礼",代之以"法"而"治天下"。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儒家之"礼"还是法家之"法",均为背离"生生"之"道"的"无道"之"术"。史家作此传的深意,在于反思西汉武帝朝弃"黄老"而尊"儒术"之立法思想转变的真相与实质。  相似文献   

17.
冈特·兰堡,是国际公认的欧洲"视觉诗人"的代表人物。他以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对当代的视觉设计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冈特·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8.
类型·背景·解释方式──早期儒家思想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种重视元典研究、呼吁回到“轴心时代”理解中国文化的思想氛围中,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整体上说来尚未突破旧的研究范式。传统的以人物带思想、以思想系历史的方法,仍然具有支配性的影响。以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类型归属、背景观照、精神凸显的研究新需求而言,走出旧格局,建构新思路,有其客观的必要性。而沿循这一大思路产出的研究成果,正是本文的研究起点和坚实基础。这类成果,集中体现为一种以文化精神解读早期儒家思想的学术取向。这种取向,既保证了“人物一思想一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9.
费希特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进步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与社会批评家。他的著作,就其主要部分说,乃是对德国瓷产阶级古典人道主义的最优秀的贡献。他的观念、思想和要求,都超过了18—19世纪之交德国落后社会状况的范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费希特也象德国古典哲学与文学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在他对待他的时代的社会问题的态度上,响往由法国大革命所诞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进步发展阶段。因为费希特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黄老帛书》中天道及治道思想,同时对比《系辞传》,指出两者相似之处。在天道观上,两者都强调天地人协调合作,并须遵循阴阳之道。在治道观上,两者均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取象。至于《黄老帛书》为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与审三名的治术,在《系辞传》中亦不乏相应思想。相比之下,在有形的法度规范上,《系辞传》法治意识较《黄老帛书》为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