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是医疗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抢救治疗病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且与许多其他医疗活动一样 ,输血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1] 。例如 ,输血可能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此 ,现在主要依靠相关部门运用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手段来降低血源性疾病的发生[2 ] 。然而 ,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各种传染病都有一个潜伏期 ,潜伏期内检测指标滴度低 ,往往难以检测到。要保证血源的质量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健康的献血队伍和人群[3 ,4 ] 。因为无论从献血目的还是从献血…  相似文献   

2.
王辉 《孔子研究》2008,(5):103-114
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中国经典》是19世纪欧洲汉学的巅峰之作,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鲜少受到质疑。本文以理氏1861年的《中庸》译本为例,揭示理氏译本所代表的传教士东方主义。分析显示,理氏翻译《中庸》,并非要向西方传播儒家之道,而是要将这一中国圣书去经典化。理氏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上坚持本质主义的解读立场,全面颠覆子思的形上学建构,为《中庸》制造出十分负面的形象。他的翻译,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对儒家经典与文化的审判。  相似文献   

3.
葛存根  朱永新 《心理科学》2003,26(3):411-414
《三十六计》是“中华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它更能凸显“中华管理智慧”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关注《三十六计》对道家精髓的吸纳问题,拟从四大变理心理思想的角度对其进行离析与提炼,并略论其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6.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传教士在《教务杂志》上几乎讨论了《圣经》汉译涉及到的所有问题,传达问题则是其核心议题之一,其中包括翻译原则的确立、是否需要在译本中附加解释性材料及语体的选择等。这些讨论为我们认识和反思传教士《圣经》汉译的历史及其遭遇的困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思考文化交流中的翻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管子》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经典著作,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包括人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动力性、矛盾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认识的辩证性,其中轻重关系是治国理政的辩证法核心。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轻重关系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并在这些方面有广泛的运用。轻重关系的内涵是人和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生成变化,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不过,轻重关系在封建时代也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陈亮在历史观上同朱熹的论战,为时贤所重。但对其思想“过渡阶段”的著作《西铭说》,却少有研究。陈亮一方面汲取了道学以“理一分殊”诠释《西铭》义理的理路,另一方面又持守经验论立场,拒斥道学所构建的道德进路的本体论,向道学以即超越即内在路向诠释“理一分殊”的思想提出挑战。《西铭说》由“以身体之”的角度,视“理一分殊”为整体部分关系,以“定分”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理一分殊”。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研究中与易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学汉易系统而非玄学化王弼易学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研究中诸多有争议的问题都可获得较为明确而贯通的解答:《文心雕龙》撰著于郑学重立学官的齐代;因陶渊明与颜延之同属于玄学一脉且其文不合“折之中和”的儒家准则而未获作家品题;刘勰的“五材”说是建构在汉易五行说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过(恶)"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的"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的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人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的"过(恶)"的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的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1.
理雅各与韦利《论语》译文体现的义理系统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英国的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们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中最流行的译本。本文以“君子、小人”、“克己复礼为仁”、“一贯忠恕”等关键范畴为例,对理雅各与韦利翻译《论语》的义理系统作了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理雅各基本上以《四书集注》的义理为依据,而韦利则以清儒的义理为旨归。本文还尝试指出,义理上自成系统,有各自的特色,是理雅各与韦利的译本能够长久行世、又不能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艾灸图》是一幅罕见的以中医艾灸为主题的宋代人物风俗画,它用生动的笔墨、创新的技法与丰富的细节,向世人展示了画作的三重蕴意——画卷之中的“艾灸之景”、画史之间的“进谏之愿”、画面之外的“巫医之争”。生动写实的艾灸之景与迂回婉转的进谏之愿相得益彰,不仅表达了画家对病可就医、医者有法的太平景象的希冀,而且折射出他对“病不疗治,听于巫觋”的医疗窘境的批评。从医疗史的角度,对以《艾灸图》为代表的与中医药相关的古代书画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有助于更加生动与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医疗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瑞涛 《中国哲学史》2013,(1):87-93,71
"过(恶)"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的"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的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人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的"过(恶)"的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的客观性和常在性,是对人性本质的理性把握。  相似文献   

15.
刘恬 《美与时代》2020,(2):52-53
半千独有千古更在墨,龚贤的画法在清代复古主义统治着整个画坛的年代里,尤为突出。在运用笔墨方面,不仅师承渊源,师法造化,而且加入自己的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形式。文章通过临摹探究《夏山过雨图》,对龚贤笔墨技法的表现形式进行更进一步了解,以在创作中更有画理可循,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运用。深入研究龚贤山水对我们的学习道路有深厚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75年至1878年初、1890年至1919年前后,《教务杂志》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译名问题。这些讨论的一个主要关切点是如何解决译名问题,归结起来,传教士提出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主张妥协,即通过相互妥协使各译名共存,或者统一到某一套译名上去;另一类是反对当下的妥协,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时间或中国教会和信徒。尽管前者的呼声远高过后者,但少数意见仍然得到了尊重,译名问题仍以未解为结。  相似文献   

17.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性、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如明代潮阳萧与成(宗乐)《萧太史铁峰集·赠邑侯邬前郊先生》以医喻政道:“良医者,岂推攻击之药不敢妄投,虽补助之药不敢多用,惧夫助长之为害也。惟以中和之剂,徐而理之,积累渐渍,以滋养其血气,而潜消夫邪气,使病者以渐而入于安乐之域而不自觉,惟民亦然。”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独创性理论,是社会主义革命结束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初期,毛泽东基于世界历史视阈而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治国理政经典文献。以中国化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根据,毛泽东判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客观性、长期性、严峻性,从政治思想上筑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短期与长期、主题与前提、动力与保障的关系,在中国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崭新篇章。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式发表60周年,坚持其形成和修改的世界历史视阈,汲取其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新局面,具有伟大而恒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盐铁论》中的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以《春秋》决事的背景下,辩论双方多引用《春秋》经、传,以证其言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全书关于《春秋》三传的引用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其中《公羊传》占绝大多数,《穀梁传》略有,《左氏传》未见。而全书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呈现出有意误读、借用和经、传、记体例不清的特征。辩论双方在对《公羊传》的征引、诠释上,各有出发点和落脚点。贤良、文学一方坚守的是学统意义传承的公羊学,而御史大夫一方坚持的是政统意义改造的公羊学。《盐铁论》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诠释特征,反映了汉昭、宣时期关于《春秋》经、传的接受状况,彰显了儒生群体的经世致用之心及其现实妥协性,同时也揭示了汉元、成以后托古改制、依经立义的学术发展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王颂 《哲学动态》2023,(9):95-102
对“无穷过”的讨论广见于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哲学传统。在本体论领域,它往往被用来推导第一因;在具体概念和命题的讨论中,它常被用来作归谬论证。中、印哲学家如庄子、郭象、龙树、世亲等人都探讨过无穷过问题,脉络清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家如智俨、法藏等人将两大传统熔于一炉,提出“无尽缘起”说。近代哲学家章太炎基于其“齐物哲学”立场对此有所回应,提出了不同看法。无穷过问题在佛教中具有两重面向:在本体论上,因佛教无需建立第一因,故不存在无穷过问题;在具体概念辨析中,印度佛学运用“俱生相待的闭环”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它,而华严宗则以“无尽缘起说”对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