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长福 《哲学动态》2003,7(6):10-12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这个问题近来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跟以往不同的是 :有关探讨正在向着更深的学术史层面掘进。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维度 ,对之不存在一种本质主义的标准解释 ,从不同维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 ,得到不同的理解。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探讨的是 :对各个维度的界定和理解是否确切 ?每个维度是否还有发挥的余地 ?现有维度之外是否还存在新的维度 ?不同维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等等。在本文中 ,我想集中揭示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在我看来 ,马克思所说的实践 (praxis)首先是一个价值概念 ,并且…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3.
亓光 《学海》2014,(1):105-111
政治诠释学是一个新课题。诠释学作为政治诠释学的基础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理论视野、认识结构、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治哲学与诠释学在交叉过程中,政治诠释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义界。它是诠释学观点普遍性的自然延伸和自觉应用,是在政治领域内对理解方式的共同性的承认,也是一种具体的诠释学经验。总体上看,政治诠释学具有整体性、对谈性、劝导性、反思性等四大基本特征。这些特性使之与哲学诠释学、政治的诠释理论(解释的政治学)、法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的伦理学"相区别,成为一个具体、历史和实践的当代诠释学范型。  相似文献   

4.
彭启福 《哲学动态》2004,1(10):9-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就进入了我国哲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俞吾金率先于1991年提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诠释学的见解,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做了进一步阐发;其后,朱士群和潘德荣以及其他一些学者也先后提出了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一些设想.应当承认,这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其一,它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内在蕴涵的诠释学维度;其二,就实践观点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中的核心地位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无庸讳言,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还远未完全建构起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不揣浅陋,就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若干问题略陈己见,与学界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按其本质来说,乃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样的人,总是自觉能动地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理解人的本质,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正是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意识和实践是处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马克思在这里是把生产劳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马克思以"劳动""社会"和"人类解放"三个范畴转换了"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实践理论。它以"劳动"作为普遍实践的原型,把传统实践哲学当作非人活动的劳动提升为人类普遍的本质活动,赋予劳动阶级以一种普遍的实践主体性,使实践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贵族活动;把实践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到人类活动的基础层面——社会领域,拓展了实践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用社会解放代替了传统实践哲学狭隘的政治解放,使实践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与传统的"实践-政治共同体-人的政治本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不同,马克思构建了"劳动(实践)-社会共同体-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革命-人类解放"的全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人的行为活动趋于善的特性,是人类活动的价值特性。人通过教化、通过自己的价值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本性作出决定,能够化性起伪,决定自己是什么人或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建构一个道德价值意义的世界,使自己获得作为诠释的诠释视域。同时,在一个多元性价值观念的世界,对于事物产生误解或理解分歧的可能性直接要求诠释学的在场。诠释学的理解要求一种回到前理解的共享性前见中去,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作为伦理诠释和诠释理解的双重身份。伦理学与诠释学的内在贯通,从根本上看,在于它们都分有着实践理性的特性。这种实践理性体现在,普遍的东西的具体化。换言之,是普遍性知识与具体实践情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把当今的生态学困境本质地归结为哲学基础的危机,并试图通过在哲学本体论的根基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境域,呈现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学维度,以此导引陷于困境的生态学运动.该书因之在生态学与马克思哲学诠释学的双重领域,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合理理解──《实践活动论》评介丛大川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践活动论》一书,该书是王永昌博士从世界观高度系统地探讨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该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导语即引用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作者认为,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马克思新哲学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了解马克思这一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其及丰富的理论内容,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灵魂和精髓。该书的第一章是"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第二章是"人:本质上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第三章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几章都力图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文本出发,对上面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肯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作者在这里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10.
叶海涛 《学海》2007,3(4):108-112
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化"是指扬弃了人与人之间分裂和对抗现象的人类整体应有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政治权力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化"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与制约.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消失,政治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回归社会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来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演进密切相关.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1.
1 人们常常援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误解,误把人的社会属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其实,要揭示人的本质,就要深入人性的背后揭示决定人性的动因。这种决定人性的动因即为人的本质。因而,人的本质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使人获得了质的规定性,而且锻造并决定了人的属性,使人性越来越远离动物性。人的一切属性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诠释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赫施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与伽达默尔把理解和解释的正确性闲置一旁,专注于阐明理解和解释如何发生的本体论诠释学取向的不同,赫施力图捍卫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立场,主张理解和解释是有限制的,其目标在于揭示和阐述文本的含义(以语言符号表达的作者意图),但他同时主张一种自由的批评,以沟通文本含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彰显文本的意义。在赫施对方法论诠释学的重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试图超越诠释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二元对立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本质的整体存在及其生成根据人的本质不是片面的存在, 而是一个由多种本质特性所构成的整体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第 123页)人的本质是通过人的多方面的本质特性获得具体存在的, 是通过人的种种活动获得现实表现的。人的活动大体包括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1. 人的生理本质特性  人的生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的部分。马克思认为, 人是自然存在物, 人相对…  相似文献   

14.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诠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将诠释学定位为理解的艺术(Kunst des Verstehens)、解释的艺术(Kunst der Auslegung),而不是理解的阐述(Darlegung)。(Schleiermacher,S.75)我们的解释活动是有规则的,但这些规则的合理应用却不是规则本身可以规定的,因此在实际的解释过程中,对诠释者就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规则的把握,二是合理应用规则的能力。施莱尔马赫认为,获得对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吾金和杨学功二位学者就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思想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本文是一个简要评议,所持基本立场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许多维度,其中首要的是价值维度,即把实践作为世界的价值本质、人的终极价值,亦即价值本体来看待。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对话诠释学由于强调理解者的处境性和差异性而提出“不同地理解”的诠释学方案,这使得它在学界通常面临某种相对主义指责。从对话的具体实行方式亦即问答逻辑出发,可以针对相对主义指责为伽达默尔辩护。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问题源于文本自身,并激发着阐释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语言作为原初发问者,构成了文本诠释学和对话诠释学的媒介,并保证了理解活动的公共性和普遍性,从而有效地防御理解活动中的相对主义。尽管如此,作为公共之物的语言并不会妨碍回答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使得理解既是开放的又并非任意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西方概念史的角度介绍了古希腊词hermeneutike(德文Hermeneutik,诠释学)与Interpretation(解释)的同义关系,进而又从Interpretation(解释)在西方近代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两种涵义,即Erkl?rung(说明)和Auslegung(阐释)中简洁地指出了近代诠释学与当代诠释学的本质差异,从而详尽辨析了Auslegung(阐释)这一狄尔泰、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关于Hermeneutik(诠释学)的最关键概念是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本质和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