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满江红     
先向读者报一个消息,经过三年的搜集、整理,我们的《汉传佛教朝暮课诵规范谱本》乐谱与音带终于完成了,此次出版的乐谱分四行即:五线谱、简谱、法器谱、打击乐谱。录音带由中国佛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演唱演奏,可供对谱学唱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4.
慧颐 《佛教文化》1993,(1):30-31
佛教艺术犹如大海,这里奉献的只是几朵浪花。这几朵浪花由于置身于大海之中,它们也获得了永不枯涸的生命。大海之所以永远浩瀚,是由于她不拒涓流。佛教艺术若要生生不息,也必须唤起无数诚心诚意的艺术家,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超越于古人的新佛教艺术。中国佛教文学艺术大奖赛已面向全国各界各阶层展开。希望本栏的热心读者向更多的艺友转告。参与也是收获。  相似文献   

5.
杂阿舍经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由济征居士供谱的佛歌 ,内容摘自《杂阿含经》中关于布施的一节。为经文谱曲 ,这类形式过去发表不多 ,请大家试唱。因为是经文 ,唱时要平和、庄严 ,边唱边体会其含意 ,这对信众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由于内容是叙述性的 ,词句形式很规整 ,曲调不宜起伏 ,可能会显平一些。本栏选载一些不同形式的佛歌 ,是希望读者在试唱中比较 ,提出看法 ,以推动佛教音乐的发展。近期来 ,给本栏投稿者很多 ,由于篇幅与人手的限制 ,很难都刊登或回复 ,请读者谅解。为表达对来信来稿的诚挚谢意 ,同时使佛教音乐得以更好地弘扬 ,编辑部同仁将进行…  相似文献   

6.
由于多媒体能够把声音、图形、文本、动画等适时地显现出来,那么,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将具有普通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知道,要上好音乐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发出声音的乐器,比如钢琴、风琴等;其次要有乐谱,包括简谱、线谱、分谱、总谱等。一般多媒体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幻灯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确为普通科目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多媒体教室并不是专为音乐教学设置的,它不具备上述功能,这就使它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首先,它无法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的、能随时修改的乐谱;其次,它无法给…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8.
地藏菩萨赞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的佛歌是东北师大音乐系副教授王日昌先生谱写的。王先生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多次题为《静、远、肃穆、平和之声》、《梵呗佛曲飘香来》、《善美情操和雅音》的“佛教音乐赏析”讲座 ,并创作了多首佛歌 ,是一个弘扬佛教音乐的有心人。我们为有这样的专业人士关心佛教音乐的弘扬感到高兴。诚然 ,专业音乐工作者并不就等于佛教音乐的专家 ,由于因缘所限在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成熟还有待大家努力去探讨。现在有志于此的居士、群众日渐多了 ,又有如王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参加 ,我们相信佛教音乐一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地…  相似文献   

9.
佛教音乐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聆听佛教音乐时常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或者得到抚慰,这是由佛教音乐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乐种的佛教音乐差异性较大:或清远飘逸、或苍凉雄沉、或空灵神秘、或庄严圣洁,使聆听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佛教音乐大体上应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宗教仪式,音乐是其借助手段,侧重点在于宗教。佛教仪式《瑜伽焰口》中的音乐和殿堂唱诵中的《香赞》、《弥陀赞》等都属于此类,其本质是宗教。二是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侧重点在于音乐,其目的是通过音乐使聆听者产生禅悦——宗教美感,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0.
本期发表了正兴法师关于佛教音乐的文章与他作词,陈卫东作曲的歌曲《为了这一天》。正兴法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他个人对当今佛教音乐的看法,有见地、切合实际。他谈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点是一件需要广大信众与社会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进展的事,而其首要的前提便是从弘扬佛教文化出发,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对佛教音乐来说,所谓传统就是经典的依据与历史的传承,而所谓现代则是应当今之机。“纯传统”不易。因为我们面临的是经过数十年断层的现实,真正掌握佛教音乐传统的人可说已是寥寥无几。但传统不可丢,这是依据!否则便不能称谓“佛教…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7年第二期教学园地载有《打开人生奥秘之门》一文,系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文中谈到四个问题,贾居士谈到第二个问题时说:“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它宗教都有一个共同之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冈此有些读者问我“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希望我在教言教,再来谈一下。  相似文献   

12.
程恭让 《法音》2023,(3):59-64
<正>2月13日,我们在大觉寺参加星云大师最后的祭典。心中非常清楚:我们不得不接受大师的离世。同时我们心中也十分清楚:星云大师的离世事实上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从佛教思想与历史的角度言,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人间佛教,毫无疑问是从汉传佛教、中华佛教开创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意义的现代佛教文化典范。后星云时代的佛教文化将会是怎样,它将是好是坏?一些朋友、读者、好友,这一星期不断向我提出这一问题。作为一个佛教思想的研究者,我时刻提醒自己谨守学者的本分,不要对未来的历史作出任何大而化之的情绪性判断。不过,作为一个佛学研究者,我觉得可以负责任地说出我的一点理解:星云大师的离世,对佛光山及其人间佛教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佛教的影响可能会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曾和儒、道两家一起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相比,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却显得肤浅而苍白。拿佛教音乐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对佛教音乐较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大概只有两三次,最早,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西邸”。其后,是梁武帝“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及他与宝志和尚收集经典和民间音乐而创制的“水陆法会”。此后,虽然佛教音乐在宫廷和民间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唐时甚至繁盛一时,但对佛教音乐有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14.
《般若心经》属佛教般若类经典.它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极大,是我们今天研究佛教的基本典籍之一.据我调查核实,在从三国至今的漫长岁月中,该经曾被译出达21次之多,历代的注疏则在百家以上,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及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重要.近几年我在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敦煌遗书中所存《般若心经》的译本、注疏很多,这说明该经当时在敦煌也十分流行.不少敦煌《般若心经》写本的末尾附有题记,在此摘引几条,以反映敦煌流传《般  相似文献   

15.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与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宁静、致远、肃穆、平和为独特风格的宗教音乐,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乐分青庙与黄庙两种。青庙音乐中有伴奏念经的经文音乐和以乐器为主的经外音乐,这里专指青庙音乐中的经外音乐。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古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北方佛乐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道教音乐自公元四世纪北天师道寇谦之制《云中音诵》,改直诵为音诵以来,就日益丰富多彩,即有古代音乐的古朴,典雅,又融化了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道教徒们历代相授,流传至今,独具一格。但由于历来都是以口授方式来继承,或是写成独特的符号谱子,即非宫商,也不是工尺,给广大的道教徒学习斋仪韵调带来一定的难度。至今,明代《道藏》中所保存的宋代道教乐谱——《玉音法事》,还未释译出来。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古老民族文化,便于广大道教徒学习道教斋仪经韵,也使国内外人们便于了解,并作为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全国各地已陆续整理出一些道教斋仪音乐的录音和录像,并收集到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中。白云观于今年六月份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帮助下,对道教斋仪经韵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7.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18.
山色     
主持寄语上期提到今年这个栏目打算整理一些来稿并加以评论,从而引起探讨,推动佛教歌曲的发展。目前虽然已经着手做了一些工作,但限于篇幅还不能及时地将读者送来的稿件发表出来。我们认为佛歌的关键取决于词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及其表达的手法。在这方面弘一法师作为先驱其影响自不待言,学习、研究他的作品,对我们会很有启发。为此,本期发表了他的《山色》。在这首歌曲中弘一法师以人观山色的意境说明了缘起的真谛,以及一切有为法的虚幻。歌词优美,含意深刻,为曲作者提供了极好的创作条件,可为佛歌词作之楷模。《山色》的曲如何?希望读者试…  相似文献   

19.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保存有唐代音乐的因子,有着“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乐器、乐谱、乐人、美学、传承发展等方面对2009-2013年间西安鼓乐的研究现状加以梳理、总结可以发现,西安鼓乐的技术研究、知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其研究视野和所涉猎的领域也较宽广,历史学、乐器学和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有所推进,视角逐渐多样;研究方式中,既有个案的研究,也有综合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交响》为学术阵地的局面.但西安鼓乐研究目前仍有许多有待挖掘之处,需要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途径,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创造新的学术再生点,这对于该乐种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佛教音乐?它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是什么?佛教音乐究竟有哪些宗教功能?本文想就上述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佛教音乐的界说 据《马氏文通·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自注:“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我们须先对佛教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