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从生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对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却少有人涉及。我们认为,生活哲学是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原初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对象是原初生活世界;而它的方法,由其原初性思考的性质所决定则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问:众所周知,本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题“哲学和文化”是一个一般性的论题。当然,这个总论题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您能就本届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谈谈您的印象吗?答:应当承认,本届大会的组织者给大会定下的这个一般性的论题,使这次大会开得十分成功。事实证明,从世界观上对文化提出的各种问题,最适宜于对我们时代的基本进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讨论。今天,当代许多急迫的问题盘根错节地汇集在文化现  相似文献   

3.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4.
李云飞 《哲学研究》2012,(6):58-64,127
<正>作为胡塞尔后期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问题已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本人对 "生活世界"概念表述的歧义性: "前科学的直观的周围世界"、"具体的生活世界"和 "原初的生活世界"等诸种含义彼此错综交织,构成难以释解的谜团。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 "《危机》") 中,"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照为出发  相似文献   

5.
陆杰荣 《哲学研究》2012,(10):124-126
<正>哲学从其内在的"纯朴"或"原初"规定来看,可以视为以特有的致思取向和反思方式,对纳入哲学精神领域的"事情"之规定给予一种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把握。这意味着哲学的思考方式本身与其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相比,具有着进入"事情"本身的独特路径以及处理"事情"的特有方式;这也意味着对现象学启点的挖掘,内在地蕴含着某种"纯粹(真实的)"和"朴素(原初的)"的理解。如果说,早期古希腊哲学将理解"事情"的方式视为具有先在本体论特征,这一哲学类型的主  相似文献   

6.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8.
哲学发端于对世界本源的惊异,可以说,世界问题与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然自19世纪传统哲学接受实证主义方案以来,世界问题已近乎被遗忘.只有到了胡塞尔那里,世界问题才重新被置于哲学运思的核心.在胡塞尔看来,世界起源于意识的成就.世界作为视域总是已预先被给予在我们的经验中,只有澄清了这一普遍视域的起源,现象学从主体性的意向成就出发去揭示世界起源的任务才能被完成,而这只有在实行了现象学还原以后的构造性分析中才能实现.胡塞尔的分析首先着力于澄清前哲学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先验现象学对世界进行构造分析的主导线索,借以通达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9.
杜威把哲学中的一切问题都放在经验世界的基础上来审视,从而把哲学的视野从对封闭形而上学问题的追求转向了对与人相关的实践问题的探求。但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却无论如何不可回  相似文献   

10.
李红 《世界哲学》2005,(6):13-15
罗伯特·布兰顿是当今美国哲学的后起之秀,他的代表作《清晰阐释》(1994)被誉为"理论哲学中的里程碑"、当代语言哲学中的哥白尼式转折.本文参考了西方哲学界对布兰顿的评价,简要介绍了布兰顿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贡献,把布兰顿的基本主张概括为推论性实践的三个论题,即理性主义论题、实用主义论题和推理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11.
牟博 《世界哲学》2004,(5):40-40
通过对戴维森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论题的说法与道家哲学的求道传统的一个交锋-交融型的比较分析,我旨在讨论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的一个全面性论题之有效性,该全面性论题包括下述两个子论题:1.真理概念作为关于哲学探索目的之解释性规范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2.真理概念作为哲学所探索的其它重要事物(例如意义和命题性思想)的解释性基础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的哲学努力在于试图超越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或者把外在世界当做原初的存在,或者把内在心灵当做原初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更原初的存在之上的,因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在其传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而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主办的"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的会议论文中选出的。黄旺博士的《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一文,由胡塞尔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出发,澄清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中的基本矛盾,继而引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研究,作为对生活世界时间轴上历史和未来向度的展开。魏忠明副教授在《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本书聚焦于朱子的历史观,即朱子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世界",以及在朱子的内在视域下,历史世界以怎样的形态展现。这样的论题突破了传统朱子研究集中于理气论和心性论等范畴,将哲学与历史的视界打通,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朱熹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南开大学哲学院承办的"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年会于2012年12月22日至23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黑龙江大学、山西大学等47所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多家杂志,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与会代表共提交69篇论文.会议围绕"政治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及相关学术问题组织了四场大会发言和八场小组讨论.研讨所涉及的议题主要有"政治哲学"、"生活世界"、"实践哲学"、"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宗教、文化与政治"等.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理事改选工作,产生了两学会新一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6.
车仁锡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2):109-128,162
超越文化的相异性 试图界定今天的多元文化世界的一切哲学争论,一般均围绕相关地区的各种不同世界观之间的比较而展开。看来,在考察可公度性还是不可公度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传统的比较方法中,有两种不同观点相互冲突。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以有效说明的方式比较它们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极其深刻,所以它们是不可比较的。而在第二种观点看来,不论何种文化传统,其基本内核是可以认同的,而且不管是哪种文化,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虽然这个基本内核可能具有不同解释,但它提供了各种文化之间对话或交流的一个必要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对日常生活进行现象学分析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他说:“我们必须先验地以我们称之为‘在世界中’的这一存在状态为依据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诸存在规定。对此在进行分析的正确通道就是对这一状态作出解释。”①在他看来,“在世”是此在存在的基本状态,因为此在往往要与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在者打交道,由此形成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各种基本体验。通过对“在世”的分析,海德格尔表明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并显示出其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相似文献   

19.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7,1(6):11-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实际进程、总体背景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变革所应当依据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深入解读、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把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哲学回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