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题为:《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操作中的盲点》,原文发表在苏州西园寺的佛教内部刊物《人世间》,该刊编者加了如下按语: 这篇文章在编辑部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意见的分歧主要是关于本文的一些观点,如: 1、无情有佛性,本文以此说明人类不仅要尊重有情的动物,同时还要尊重无情的植物。可这是否意味就意味着:草木也可以修行,草木也能成佛呢? 2、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本文认为这就是净土的生活;但也有 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像《奥义书》的“梵我一如”思想,究竟孰是孰非? 3、社会提倡环保,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界提倡“心灵环保”,着重于内心的净化,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本文引用杨惠南先生的观点,以为这是不了解外界清净是达到内心解脱的前提。但佛教讲“心随境转”,也讲“境由心造”,心灵与外境是互为因缘的。我们提倡环保,是否只要停留在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应该深入到内心的净化,才能达到究竟意义上的环保效果?在心与物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究竟什么在起主导作用? 4、宗教提倡苦行、关心来世,从而使人们忽略了对现世的关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能对治人们的欲望,和对现世利益的追逐,是有利于环保的。您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关于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批评,也代表着  相似文献   

2.
我常碰到一些人问:信仰佛教是否要吃素?我告诉他们说:“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吃荤也是可以的。”他们反问:既然可以,为什么大多数佛教徒都吃素呢?我说,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情(有生命的)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中国道学能否走向世界?经过二百余年西学东渐后的文化砥砺,中学是否可以西渐并在后现代的西学中引起不一样的共鸣呢? 作为以人类生命与生存本身为价值主题与中心关切的中国传统道学,其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恰恰在于对人类生命之洞彻的哲学观照和深沉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天风》1994,(4):45-45
某日祈祷谢饭,同桌朋友笑问:主啊,主啊究竟何意?为何称他为主呢?令我再思。 早时犹太人为避免触犯“妄称”之诫命(出20:7),不径直称“耶和华”之名,而用“主”替代以示敬畏。“主”字的希腊文原义是“主人”。  相似文献   

5.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相似文献   

6.
人,有罪吗     
正除非站在法庭上,或者关进监狱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有罪。也难怪,既没有贪污盗窃,也没有躲在大树根后面拦劫下夜班的女工……哪条法律也没犯着,怎么能认为自己有罪呢?既然没有犯罪,自然不知道要悔改什么。在我们教友中间,有这样想法的恐怕也不乏其人。我们是按现行法律和十条诫命来衡量自己的罪,所以办告解时往往有些踌躇,搞不清自己到底哪里犯罪了。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罪呢?没触犯过法律就等于没有罪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例子,来看一下有没有犯罪。我前日访问了一位朋友的网络空间,看到了  相似文献   

7.
胡俊杰 《天风》2002,(2):44-45
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乃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圣经,认识上帝启示的渐进性,这有助于除去由于对圣经僵化的、片面的认识而产生的包含上帝观在内的不正确的神学观。从诫命到新命令的发展轨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圣经启示的渐进性和上帝爱的本质。一、诫命十条诫命是上帝赐给一群已蒙救赎的子民。其内容关乎到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范畴,要以色列民处理好与神与人的关系。不过诫命的显著特征是多以消极的语言表达上帝对百姓的要求,人违背诫命后受咒诅、惩罚,这样诫命中爱的本意便易于被隐藏,而且不难发现诫命后来受到严重扭曲,甚至为了律法的规条不  相似文献   

8.
先照亮自己     
李栋 《天风》2006,(13):4-5
一个想要照亮别人的人,首先自己得照亮自己;如果自己不能照亮自己,要想照亮别人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讲,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呢?担负着传讲耶稣基督的真理的人,自己就应该很好地实践耶稣基督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本期有个大话题——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举办!论坛的责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之重大程度,实难估量!为什么在中国举办呢?为什么不在中国举办呢!哪个国家的佛教有两千年的传播史?哪个国家的佛教三大语系并存?哪个国家是汉语系、藏语系佛教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2011,(3):50-51
佛教思想与体育精神这个论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体育怎么就跟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了呢?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对人们对身体过分执著和贪恋,而体育运动从表面上看讲究身体和力量的锻炼。两者看上去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  相似文献   

11.
倪光道 《天风》2001,(4):12-13
读经:太22:37-40 你明白爱神与爱人的关系吗?若明白了,就照着去行吧.若能实在行出来,就必因此得福. 本章圣纪记载,主耶稣在挫败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的种种挑衅之后,有一名律法师还跳出来试探主,他问主说:"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他以为,律法那多诫命条条重要,哪一条最大,哪一条第一要紧,若不完全精通律法,谁能说得准?  相似文献   

12.
圣辉 《法音》2002,(11):3-4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佛陀就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每一个佛陀的弟子严格地遵循、实践了这种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战争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染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的。佛教挥举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痴”。因而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成是和…  相似文献   

13.
释索 《法音》2001,(4):11-13
跋涉过两千多年的漫漫长路,中国佛教已经沐浴在新世纪的晨光里。  两千多年来,佛教的生命轨迹也是无常无我,既有风和日丽中的悠然自得,又有刀光剑影下的喘息挣扎,而且始终在这种"因果链"中沉浮,难以达到所期求的"涅槃寂静"的境界。那么,佛教又将如何顺利地通过21世纪的时光隧道,让佛日能够闪耀在更广阔的时空呢?  只有坚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现在,关于这一话题的议论,已经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再讨论"要不要"的问题,也不需要再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去作理论的阐释,而是要思考"要怎么做"的方法问题,去引导、推动、光大、完善…  相似文献   

14.
救主为我们诞生了,让我们同整个人类一起欢乐庆贺吧。人类开始充满了希望,走出黑暗,迈向光明。耶稣的降生是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陪伴人类走向新的生命。道成肉身,寓居我们中间。耶稣降生人类,是我们每个人的蒙恩之日,让我们彼此互祝圣诞快乐!圣诞节不只是纪念两千年前发生在伯利恒的一次单一事件而已!每年圣诞节,我们都要从三方面庆祝耶稣的来临,那就是耶稣来临的历史性、奥秘性和光荣性。一、耶稣来临的历史性、奥秘性和光荣性1、耶稣来临的历史性我们的救主耶稣在两千年前来到世上时,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小婴儿,跟一般人的出生没有两样。…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医学的自省     
医学目的是什么?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和疾病抗争的过程,最基本医学目的因此确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人类基因组的解密,基因调控转移技术的发展,人类甚至可以操纵自身,改造自身;现代医学创造的卓越成就,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了生命.但医学只是以延长生命和改善健康为目的吗[1]?现代医学是否存在误区?我们有必要对医学的目的与作用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7)
周而复始,地球运载人类即将飞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万千变化纷至沓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用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去迎接新生活的考验。那么,已经阅历两千多年风霜雪雨的佛教,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去“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并协同人类创造更加光明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8.
刘颖霞 《天风》2005,(3):2-3
经文:太25:8;路24:31-33;约21:18 主耶稣昔日复活,他多次向门徒显现,今天他也为我们复活了,也曾向我们显现,我们有没有见过?主向门徒显现,其目的何在?他复活了,给你、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昔日他复活了向门徒显现,门徒的信心就得以坚固,生命得以复兴。今天我们是否冷淡、灰心,麻木不仁呢?我们也照样过复活节,我们有没有因着主的复活,或者就是说过复活节而带来复兴呢?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使西方伦理学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切伦理学都在寻求一种对生命的适当尊重.这就要求把伦理学应用于商业、法律、医学、技术、国际发展以及核裁军等领域,尤其是这样的领域:在这里科学(无论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力量.并使我们对伦理学和宗教所发现的人权有了更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但是,所有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探究是否可能存在超出人类范围的义务.要尊重生命就要有一种类似于关心人类幸福的其他伦理学,而现在就是要有关心环境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对生命的尊重更进了一步,它要探讨是否可能存在非人类的义务对象.我们所需要的伦理学关心的是,与文化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教会是否有天主的生命力,主要看这个教会中,拥有基督生命人的比例。谁是拥有主的生命的人呢?换成今天福音中的话,是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归还给天主的人。因为,人原是按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