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傍晚,乌云密布,风动雷掣。农夫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庄稼,担心极了。“糟了,这雨肯定会下得很大。今天种的菜秧苗还没覆上塑料膜呢,可白种了,玉米地的水渠也没挖好,唉……”这时妻子走到他旁边说:“菜秧苗冲了,还可以补种,有啥好担心的。这下可好了,咱们的那块玉米地可解了大旱,又会是个好收成。”  相似文献   

2.
傍晚,乌云密布,风动雷掣。农夫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庄稼,担心极了。"糟了,这雨肯定会下得很大。今天种的菜秧苗还没覆上塑料膜呢,可白种了,玉米地的水渠也没挖好,唉……"这时妻子走到他旁边说:"菜秧苗冲了,还可以补种,有啥好担心的。这下可好了,咱们的那块玉米地可解了大旱,又会是个好收成。"厄尼·柴林斯基说过:"我们担心的事情中,40%是不会发生在现实中的,  相似文献   

3.
活在简单     
乡下的一位教友,总让他的18岁的儿子每天在菜地里辛勤工作,城里的朋友对他说:“你没必要让孩子如此辛苦为你料理菜地,菜这么便宜,让他去做点小本生意,就能轻松地买到这些菜了。并且,菜种下去施些肥就会长得很好的。”这位教友回答说:“我不是为让菜长得多好,吃得如何舒心,我是在培养孩子呢。”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电视公众人物,每天凌晨三点满脑子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问她:“你都担心什么呢?” “有一百一十件呢。所有我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或者必须做的,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事情。一整天我都被担心困优着,晚上还会出现更大的忧虑.’ “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吗?” “没有。没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担心,这使我精疲力竭。” 担心过度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一种耗心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担心都不好。有效的计划是以可预见的问题为基础的、你需要计划。但是担心过度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度的担心是一…  相似文献   

5.
正父母是越来越老了。前几年,老爸老妈还能背着筐下田剥玉米什么的,现在则只能在院中的菜田里,慢慢地摘一些青菜了。前几年,我回家,还能听到老爸老妈因家务琐事而拌上几句嘴;现在回老家,他俩说话低声低语,显然没了以前的"火气"和"硬度"……但,耄耋之年的老爸老妈某些年轻时的"作派"还依然没有改——父亲切好了菜,一旁的母亲准会默默地把菜盆递过去;母亲出门抱柴火,父亲准保会把母亲的围巾或绒帽递过去;  相似文献   

6.
一天傍晚,隔壁玲下班匆匆赶回家,洗菜烧饭忙得不亦乐乎。“妈妈,饭烧好了没有,我好饿。”3岁的女儿奶声奶气叫着妈妈。“快了快了。”玲玲忙成这个样子,丈夫却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只顾自己看报纸。菜和饭终于做好了,“哎,你来帮忙端端菜。”玲朝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叫了一声。可不知道是没听见,还是报纸没看完,老公坐着没动。这下,玲火了,把碗弄得叮当响,还重重地摔到桌子上,“哼,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电视,嫁给你这种男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好好的,发什么火?不高兴就别做嘛,真是!”“我不做,你做啊!都像你这样,日子还要不要过…  相似文献   

7.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8.
搞廉政建设以来,很多单位都建立了这样那样的廉政制度,这本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可是,因为有些单位的廉政制度多了些“弹性”,廉政建设的收效还是不大。要真正搞好廉政建设,看来还得在消除廉政制度的“弹性”上作文章。 先看看廉政制度中的“弹性”表现: 只有量的限制:工作餐限于“四菜一汤”,这“菜”、“汤”可以是一般鱼肉之类,也可以是山珍海味,价码不定;干部住房按级别定面积,造价与装饰的标准呢?没明确,人家就钻空子了,提高造价,大搞豪华装饰。  相似文献   

9.
正有些菜要大火快炒,有些菜得文火慢煨;有些话要开门见山,有些话得拨云见日。"秦小姐好!"小康堆上一脸笑,"王总来了吧?对了!我叫工厂送样品过来。什么?还没送到?唉!他们老是拖。"小康立刻拨手机,看小廖进来了。"小廖居然也来这里抢生意,他跟我从同一个地方进货,麻烦了,他报价会不会比我低?"小廖也一样小声问秦小姐,"请问我那样品送到没有?"秦小姐也照样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位妈妈,总担心女儿会早恋。因此,除了平日对女儿严加监管以外,还常常采取“非常”手段,寻找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她偷看女儿的日记,为的是获取“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敬答对《平话》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的狂妄之作,承本刊在去年九月份发表以后,又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的心理学专题在同年十一月份转载,更引起我的担心。事实上,我早已料到它会引起许多不同意见,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题目太大,还没结尾我就感到该文实在太冗长了,忽促结束,只好提出“抛砖引玉”的求援要求。现在既有回应,就不该忽然置之,理应坦诚答复.例如现在有这样的要求:“心理学今后如何进行研究?采用哪些方法?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清予具体答复”。忠诚地讲,这样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标题“向何处去”,就不能仅提过去…  相似文献   

12.
黄金斌 《天风》2003,(5):19-19
前几天的一件事,让我对“喝彩”有了深层理解。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据说好多地方的气温都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因为风大气温低,出行“打的”的人比平时要多一些。我因有事出门,也叫了一辆出租。一上车,好客的司机就同我聊了起来,大事小事侃了一通,当我礼节性地说他这几天因天气的原因会有好的进账时,他却说:“不怎么样,空驾较多,油耗了不少,客人却没拉到几个,收入比前些日子还略有下降。可能是运气不好。”说完呵呵地笑了。看着他友善而真诚的面孔,我信了他的话。“据说有很多的“的哥”这几天的收入比  相似文献   

13.
一位做计算机的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他难过极了。“我又没犯什么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把我裁掉?”“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他要你指导业务部门使用计算机,你坐在那里没事做时刚好被他逮到?”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担心吃素会营养不够,其实都是误区。你看我身高一米八八,体重一百八十八,素食两年,身体健康,还重了两斤,往人前一站,有说服力吧?”  相似文献   

15.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16.
县城里的家,紧邻公路,起初很难适应车流不息的嘈杂。每当夜里货车呼啸而过,便难以安眠,担心车辆会否坠落大桥,担心刚浅睡又被惊醒。可时间久了,竞也可习惯地充耳不闻,当成了催眠的“背景音”。渐渐地,广场舞大妈活跃异常,夏季夜市红火喧嚷,加上车载广告、汽车鸣笛、婚事鞭炮,一天到晚吵个不停,这一“背景音”让人心生烦躁。怨怒无益,无力抗争。好吧,这就是小城的现实节奏,只得自我调节。大妈在舞蹈、食客在畅饮、马路一片繁华,突然感觉自己从不孤单,身边有人相伴,生活充满便利。嫌吵,塞上耳机听着音乐、读读书,闹中寻得一时难得的舒爽。  相似文献   

17.
拣豆豆我想生点黄豆芽,又要上街买菜,便将拣豆的“任务”交给放假在家的女儿。过了好长时间我买菜回家,仍见女儿趴在桌上忙碌。“怎么还没拣完?”我诧异地问。“黄豆这么多,可不不出活!”女儿撅着嘴辩解道。我仔细地在一旁观看女儿拣黄豆的过程,她是将好的拣出,留下瘪的。“这样拣你看行不行?”我在桌上拨拉开了:先将瘪的拣出,留下饱满的。三下五除二,一会儿黄豆就拣好了。“爸,你真聪明!”女儿欢呼雀跃:“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向女儿讲了一条定律的故事。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巴特莱提出了“重要的少数”的概念。他认…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为背负的沉重助学贷款而叹息;当别人穿着时尚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心算计;  相似文献   

19.
密码     
如今真的是一个密码时代了。 君不见密码满天飞吗?“时时有密码,处处有密码”,这一点也不夸张。现代生活中“卡”是越来越流行了,你一定也拥有几张卡吧?比如银行储蓄卡你一定不会少,如今的银行这么多,为了取款方便。你还应该多备几种,工行牡丹卡,交行太平洋卡,邮政绿卡,招行一卡通等等。同时,你还会有电话卡,若你在企业或学校工作,你还会有饭菜卡。有卡便会有密码,这样你才会有安全感,甚至会去防你的亲密爱人;你还会想统一设一个密码,又担心被别人轻易破译  相似文献   

20.
“减负”给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堪重负的中小学生带来了希望,却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不满与惶恐不安,他们担心这样下去会毁了孩子的前程,比以前更加紧锣密鼓地为孩子买复习材料,安排课外学习时间,于是乎便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怪现象。学生们刚从学校的“高压”下解脱出来,又被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