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13,(1):12-19,127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化"概念一直隐含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应该仅仅在肯定的层面上理解它,还是应该更多关注其批判性的意义?从德文用词的角度看,Verdinglichung(物化)与Versachlichung(物象化或事化)是否应该予以区别?是应该仅仅关注文本及其思想,还是应该首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现代性反思的概念,"物化"应予以细分。分别对应Verdinglichung和Versachlichung的是"物化"与"物象化"("事化")。"物象化"("事化")是切入问题的关键,它意味着制度愈来愈成熟、规范、严格、见事(物)不见人。是着眼于其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性的压抑?无论如何,立场的选取,相应的认知方式,都会驱使"虚无"问题的呈现。"虚无主义"意味着一种现代化的方案,意味着一种整合各种价值的雄心,一种整体地把握世界的冲动,更意味着难以割舍的主体性立场。这个主体性立场规定着谈论"物化"与"虚无"的基本边界。  相似文献   

3.
乙、异化和物化这里我们集中论述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卢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standllchung,即“异化”和“客观化”以外,还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eific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es”——“物”)。这个词无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还是在近年来有关异化问题的论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开始认为“物化”这个概念要  相似文献   

4.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最著名的两个经典文本《资本论》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之间,追究"物化"的经济、社会、文化意蕴。物化首先是一种经济事实,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尔后是直接物性被抽象物性取代、抽象物性系统日益复杂化与合理化并对个体形成一个个碎片化的系统分割,或整合为一种僵化和惯性制度所具有的性质;最后才是丧失了自由性、崇高性、自主性的客体物性宰制。应该立足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统一角度,从卢卡奇回到《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的融通中,合理地看待物化。从单一的视角,包括仍较为流行的单纯文化哲学视角看待"物化",则可能是片面的、失真的。  相似文献   

6.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12)
<正>新约圣经中,中文译为"知识"一词的有两个希腊词:"γνωσιζ"和它的复合字"■■γνωσιζ",两个词共出现25次。其中,"γνωσιζ"出现21次,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16次;"■■γνωσιζ"出现了4次,都在保罗书信中。两个词的基本意思都是"知识",也有"智慧"、"清楚的认知"等意思。这两个表达"知识"的词,在保罗书信中主要用来指与上帝有关的知识(参罗10:2,11:33;腓1:9;西2:3,3:10;多1:1)时,都包含了"领  相似文献   

8.
"拟物化"是当代建筑设计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文章通过对建筑"拟物化"设计的溯源、审美、类型等主要方面的梳理,将"拟物化"这一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展开对建筑"拟物化"设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欧陆批判思想中被广为引用的理论概念,德波的盛景社会与拉康的想像秩序皆以"图像"为其概念性核心。但是它们的思想源头不同:德波的概念发展自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拜物教、物化与异化的论述;而拉康的想像秩序则来自精神分析传统,发展自其早年的"镜像阶段"理论。本文通过概念梳理与深度分析,致力于展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分析性-批判性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它们内在的不兼容性,其表现为历史性视角与结构性视角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生态由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生态因具具象性可以为人所直观,而精神生态却因其有质无形,需通过物化的方式方能为人所感知。由于人精神生态的物化形式需由周围的环境来提供原料,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是人类进行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房与家     
<正>前不久,网上出现了一个命题的两种说法。一说:"失去奋斗,房子再多也无家可归!"又一说:"没有房子,奋斗再多也无家可归!"似乎针尖对麦芒,其实直面的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故无所谓孰是孰非,但却把"房子"与"家"的关系问题再次抛入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若论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内容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一则是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及精神内涵无比丰富,二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在当代的运用非常广泛。从艺术理论视角来审视《庄子》,《庄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精神,"物化"是《庄子》中的重要思想,立足于此,来探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就显得更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了。《庄子》的"物化"论《庄子》的物化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物化"指万物之变化;其次,人的生死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物化";再次,庄子提倡人实践"知天乐"的"物化"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6.
夏莹 《现代哲学》2015,(3):8-14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对物的问题的关照方式,试图以《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一节为分析文本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发展的内在演进逻辑的讨论是否缺乏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激进性维度。围绕对物的追问,本文从三个方面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的讨论消解了抽象的物的存在,物成为非实体的关系;其次,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让物作为与人的对抗性存在得以重现;最后,在凸显了人与物的对抗性关系中解释了人的物化现实,同时以历史性的视角将物的价值从自然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从而使得人的物化成为可以被改变与超越的现实。这正是物的激进性维度在《资本论》语境中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星 《学海》2012,(3):31-36
"居站分离"意在通过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减负,培育社区自治力。在制度变迁实践中,"居站分离"却出现了两个走向:社区工作站行政工具化和居委会边缘化;以及社区工作站准市场化。形塑"居站分离"实践走向的力量是基层社区参与者之间的主体互动。"居站分离"在实践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城市基层社区行政化垂直整合所产生的"体制障碍",而如何协调基层社区中两种居民自治组织的利益关系却成为一个全新的议题。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点不在于社会自治能力的行政培育,而在于基层社区行政管理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现代戏剧发展史》是卢卡奇在"戏剧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里使用了与"异化"(Entfremdung)相关的一揽子概念,如客体化(Objektivierung)、对象化(Gegenstand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物象化概念,认为该概念的使用可部分投射出这一时期的卢卡奇是如何从其康德化时期借助于齐美尔《货币哲学》的"方法论眼镜"去观察马克思的。对于其间思想关系的发生史探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关于异化概念群中诸概念之间的异同关系,也可借卢卡奇早期(特别是1900-1910年代)思想的补充性研究以期"恢复"卢卡奇思想全貌,从而对他在广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合理、可靠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在分析物化现象的基础上关注到了物化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大创新和发展。在阐明"物化""物化意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物化意识在不同阶级中的表现形式,才能明晰物化意识存在的现实基础与演化路径。物化及物化意识理论绝不是过时抽象的哲学理论,它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考试做题当然得有个答案标准,可有些标准答案却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王蒙先生讲过一个他亲历的真实故事:一次,王蒙的孙子为作业上的两道选择题苦思冥想。王蒙要指导他,念初中的孙子竟说:"你不懂。"王蒙不服气,拿过题来看,一道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有三个选择:"A、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B、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C、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要求在这三个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