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各派哲学中,儒教①思想是为主流。孔孟之后,它不仅在中国学术史上成为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主流,而且千百年来对韩国和日本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儒教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统称为东方三大哲学思想,而儒教作为实践哲学,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佛教思想,与其说对现实社会,毋宁说对人们的精神领域具有更多的影响,它在宗教、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比儒教和道教更大。属于自然主义哲学的道教,不同于唯心世界观的佛教,其影响所及不限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更多地是以具体的实在论影响到生理学和医学等科学领域。就…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我国经历了近两千年传统佛学的发展阶段,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冲撞、影响、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思想,深深注进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十年文革的低谷,本世纪末,大陆佛学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看待传统佛学,重新审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已成为众多学者思索的焦点。本文以中国佛教界的刊物1991年以来所载有关文章为主,兼及其他报刊,对这一段时间围绕佛教的性质、地位和社会作用等理论问题所作的探索,作一简单的介绍。一、关于佛教的文化属性及文化功能“佛…  相似文献   

3.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崇尚俭朴、反对奢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宗教共同遵循的宗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动荡的形势下,维护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节俭、主张艰苦朴素、反对盲目追求奢华的意义更加凸显。因此进一步挖掘和探讨中国宗教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使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很有必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本,三者都有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本文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例。  相似文献   

5.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6.
序在旧中国,人们信奉佛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可是若把儒教除外,那么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便是道教。因此可以说道教能全面地反映旧中国人们的思想。可是和其它领域相比,研究道教的人数少,进展缓慢,因此至今还没有人写出道教何时产生,有何变迁,直至今天的全部历史。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强烈地意识到道教对旧中国人民及中国社会的影响,于是便在前辈们当时已经发表的成果基础上,大体整理出道教史的内容,于一九四八年发表了题为《道教和中国社会》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释廓尘 《法音》2021,(1):50-53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掀开中国近代史的一页,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间历史风云诡谲,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历史变革,政局不稳、思想不安,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受到严峻的冲击,佛教也在风云变幻中跌宕沉浮。  相似文献   

8.
彭彤 《法音》2001,(4):36-37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人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9.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涅槃重生。太虚法师是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8)
<正>一、太虚大师出生的时代背景太虚大师应世的时期正是近代中国世道最黑暗,社会最纷乱,人民最苦难的时代,由此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起义,使清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一批开明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开始倡导向西方学习,发起了谋求富国强兵的改革之路——洋务运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佛教也是弊病丛生,清政府及地方豪强更想借兴办社会教育之名侵占寺庙土地、房产。因此"庙产兴学"与佛教本身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奉化雪窦资圣寺,缅怀近代佛教高僧太虚法师,追寻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探讨“人间佛教”思想,可谓因缘殊胜,意义深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纪念活动的各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变革,佛教也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经历了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伦理学说从其产生即存在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以及佛教伦理的强烈冲击,导致道教在竭力排斥佛教伦理的同时,逐渐接受了佛教伦理的影响,通过缓慢的自我更新而达到自我强化。于是由前期的调和人道与仙道,渐向出世思想倾斜,终至后期的弃世出家、径取仙道;道教神仙思想则由前期的外丹信仰、肉体成仙逐渐向内丹信仰和心性超越、精神不死信仰转化。道教伦理的这个发展历程,恰与佛教逐渐接受中国传统伦理影响的汉化过程相并行,致使“三教合一”思想形成。至此,中国伦理学说的社会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强度。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文化概览刘仲宇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稍作巡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儒学及佛教一起合称三教。其中儒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哲学学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而佛教是外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道教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们合写的40万字的专著《20世纪中国佛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研究新领域的拓展,标志着20世纪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20世纪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20.
粤港澳地区佛教、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同根同源、法乳一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佛教、道教深度交往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独特的地缘、法缘、亲缘优势,广东的佛教、道教不仅可以加深粤港澳三地交流交往的深度广度,服务大湾区建设,同时可以港澳为窗口,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提升佛教、道教文化交流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