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是一个基督教牧师,也是中国宗教代表团中唯一的妇女。我们妇女最关心世界和平。因为如果发生冲突、战争,妇女和儿童总是首先受害。我愿意以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宗教信徒应该促进人间的和  相似文献   

2.
张义南 《天风》1996,(10):35-37
宗教与科学是不是对立的?在不信宗教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所以不信宗教就是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相信科学,而宗教是反科学的。他们不能既相信科学又相信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那么,在信教的人中是不是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呢?虽然我们没有听到哪一位信徒公开宣称自己反对科学,但却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信徒,他们认为,信仰越虔诚,就应该离开科学越远。譬如生了病,就应该只祷告,求神医治,至于看医生服药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鄙弃医生与药物,说得严重些,就是反对科学。信主的人生了病,当然应当祷告,但同时也应该相信医药的力量。《近代科学奠基者的信仰》一文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不仅不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更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予人类奇妙的、莫大的恩赐。因此,宗教与科学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宗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独尊、封闭、排他、扩张、多变等特性。宗教的唯我独尊.目的在于诱导人们成为自己的信徒。此特性导致宗教对内封闭对外排他和扩张。宗教的自我封闭。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不使信徒流失,对信徒的约束和控制往往极其残酷,甚至血腥。宗教的排他.使宗教之间或教派之间,勾心斗角。抢地盘。争信徒,彼此力图把对方踩在脚下。宗教的对外扩张.是宗教教义的必然。因为佛教要普度众生。耶稣要门徒往普天下去传播福音。宗教的排他和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弓l起冲突或导致战争。宗教的多变,以不同面目处世,关于宗教的兴衰存亡。一切都是相关的人所为。宗教的神只不过是招牌、外衣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闽侯县调查数据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省闽侯县农村居民自认为自己是宗教徒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3.4倍,他们还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道教,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是民间信仰的信徒。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闽侯县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闽侯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也不沉溺于宿命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觉较高。  相似文献   

5.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各种政治势力都可以借助宗教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发生影响。宗教渗透与宗教传播、宗教交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传播是以宗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手段,跨越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争取信徒、扩大宗教影响的一系列宗教性活动。在这  相似文献   

7.
丁强 《宗教学研究》2006,(1):217-220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特殊的方式,这种反映方式使信徒与非信徒有所区别。本文以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之共处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在逐次排除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共同方面的基础上,从而引出两者对社会生活反映方式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信徒有着对社会生活的双重视野及价值标准,而这也正是信徒所特有的,并一直被宗教所传承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信仰对象的神灵和信徒两部分,宗教道德除调整信徒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调整信徒与神灵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宗教道德以对宗教神灵的虔诚为原则和标准;宗教道德包含于教规、戒律之中;宗教道德以宗教仪式诱导虚幻境界的宗教生活;宗教道德奉行神至高无上,人谦卑,人对神惟有顺服;宗教道德轻今世重来世,想往来世彼岸福地;宗教道德的爱与憎、善与恶以宗教利益为准绳;宗教道德随历史背景或形势的变迁而变化。宗教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宗教道德的变化。宗教道德是消极因素占上风还是积极因素起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9.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10.
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男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相似文献   

12.
吴志福 《天风》2017,(6):36-37
正有位事工小组负责人跟我说,她小组中的一些同工喜欢追星,有次某港台歌星来厦门开演唱会,这些同工居然不来教会,而去为自己的"偶像"捧场。每当足球赛事来临时,也有很多信徒(包括牧者)狂热地追求,甚至把某些球星视为自己的"偶像"。不少弟兄姊妹对教会里的追星现象忧心忡忡,认为这些信徒在拜偶像,认为这是不爱主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追星问题呢?明星一般指娱乐、体育行业里专业技能高,拥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包括影星、歌星、球星等。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主张、主义或某个人极度信任,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或生活的指南,并为之奋斗终生。这里,我们不讲其它什么信仰,只讲讲对天主的信仰。对天主的信仰就是人们对他召叫的回应,把他作为唯一的真神去信奉和跟随,并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生命...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8,(12):42-42
改革开放客观上为中国基督教会提供了更多从事社会关怀的渠道。基督教素有社会关怀的传统,特别是在从事慈善事业上,例如开办医院和学校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教育、医疗以及以往的慈善事业都已属国有,一切由政府和国家来办理。不仅如此,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思想上根深蒂固地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迷信”,将宗教视为异己力量,对宗教界人士,甚至一般信徒都持不信任态度,因此让宗教界出面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无法为社会所接受,各级政府也不允许教会从事这些工作。再加上当时中国教会中的信徒大多是基要派,原本就只注意个人灵魂的得救,不关心社会,在这种形势下更促使中国信徒对社会采取不关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年一月在莫斯科环境与发展全球论坛的讲话我是宗教信徒,来自中国。在中国十一亿人口中,有佛教徒、伊斯兰教徒、道教徒和基督教徒。在基督教徒中,既有天主教信徒,又有新教信徒。我们的宗教信仰各各相异,但是,谈到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我们都认为,那是一个同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们基督徒肯定,宇宙和其中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这一肯定意味着受造的世界是好的,是神圣的,世界不是任何恶者的占领区。创造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它将最后克服原始的混乱和人们对创造的罪恶破坏,把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带到这样一个境地,在那…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然分类法考察中国台湾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和非宗教信徒的基本颜色词分类,并做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宗教对信徒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三大宗教信徒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的基本颜色词分类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共性反映了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影响,差异反映了宗教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颜色通过意象式传播方式影响信徒的颜色认知,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7.
经有关专家推荐,本刊节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提交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关于"以宗教为名义的暴力"的报告,供读者参阅。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18个自然段,中文本全文18000余字。限于篇幅,本刊主要节选第二部分。这部分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在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关系时加以思考:1."宗教或信仰自由是一项人权,因此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宗教。"2."不能将暴力行为归因于宗教本身或任何特定宗教,这一点始终属实,因为执行这些行为的人一直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寻求特定目标。但同样属实的是,人类行为方动机广泛,包括宗教动机。有些情况下暴力袭击可能由煽动宗教情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家策划,但显然也有宗教狂热分子似乎认为,他们折磨或杀害人类同胞时实际上是在为上帝服务。"3."宗教群体,特别是其代表和精神领袖,不应将宗教名义的暴力仅仅称为‘误解'和外部侵犯。这将导致将问题不负责任地被庸常化。反之,处理这种暴力问题时,神学家和宗教领袖应面对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暴力行为——或至少部分暴力行为——的犯罪者在杀害人类同胞时可能深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神服务。"4."除明确谴责宗教名义的暴力行为外,各群体及其领袖还应积极增进同情、宽容和对多样性的提倡。应揭露宗教极端分子的观点中对宗教传统核心的慈善要旨的无知,从而挑战他们所谓正宗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18.
谈谈祷告     
王勇 《天风》2002,(3):26-26
我曾听一位牧师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就一定常常祷告,如果你要做一个基督徒,你就应当祷告。这话说得很实在,祷告是神给我们信徒的权柄,离开了祷告,我们将一事无成。一个祷告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布道家司布真每天祷告两个小时,他讲道大有能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每天祷告3个小时,神与他同在,就连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惊讶他的刚毅。但是许多信徒却将祷告当作一种重担、负担,所以在祷告时只了了数语以贿赂他们自己的良心,求得是否祷告让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经有关专家推荐,本刊节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提交人权理事会第28届会议的关于"以宗教为名义的暴力"的报告,供读者参阅。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18个自然段,中文本全文18000余字。限于篇幅,本刊主要节选第二部分。这部分中的以下观点,值得我们在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活动的关系时加以思考:1."宗教或信仰自由是一项人权,因此保护的是人而不是宗教。"2."不能将暴力行为归因于宗教本身或任何特定宗教,这一点始终属实,因为执行这些行为的人一直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下寻求特定目标。但同样属实的是,人类行为方动机广泛,包括宗教动机。有些情况下暴力袭击可能由煽动宗教情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家策划,但显然也有宗教狂热分子似乎认为,他们折磨或杀害人类同胞时实际上是在为上帝服务。"3."宗教群体,特别是其代表和精神领袖,不应将宗教名义的暴力仅仅称为‘误解'和外部侵犯。这将导致将问题不负责任地被庸常化。反之,处理这种暴力问题时,神学家和宗教领袖应面对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暴力行为——或至少部分暴力行为——的犯罪者在杀害人类同胞时可能深信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神服务。"4."除明确谴责宗教名义的暴力行为外,各群体及其领袖还应积极增进同情、宽容和对多样性的提倡。应揭露宗教极端分子的观点中对宗教传统核心的慈善要旨的无知,从而挑战他们所谓正宗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20.
考察阿拉伯语日常交际用语,可以发现,除一般性问候语外,与真主有关的交际用语在阿拉伯人日常交际生活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其中有些原来是宗教术语、宗教专门用语或祈祷用语,而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为相对固定且带有程式化的交际用语。这类交际语中,大部分可为中华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一般不构成理解的困难。而有些则构成明显的文化差异,需要中阿交际的另一方细加揣摩,对其宗教文化内涵加以研究方能明白。⒈“以安拉的名义”或“以大仁大慈的安拉的名义”。这两句话,在阿拉伯人的口头、书面表达中,每天都会被多次提到。在穆斯林看来,他们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