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2.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依山面海,北邻浙江省温州地区,南接福州地区,管辖九个县(市),人口近300万,由于历史上及自然环境等原因,该地区信仰佛教人数多,现存寺院780座,僧人5459人,在家居士18000余人,寺院及信教群众居全省各地(市)之冠,该地区佛教文物也颇具特色,现简介如下。最早的佛教寺院──霞浦建善寺南齐永明元年(483)在温麻县(县治在令沙江镇)创建“建福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寺随县治徙于今霞浦县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自始建至今已有151O年历史,是闽东历…  相似文献   

4.
正一、寺院历史南山禅寺原名石泉寺,为山东龙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寺庙。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代时传入龙口,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庙宇,境内著名寺观有三观八寺之称,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唐代贞观元年(627)初建,宋建隆、明万历、清雍正、光绪年间屡经重修。鼎盛时,庙容金碧辉煌,为邑内一大胜景。寺址位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的景教寺院遗迹较为罕见,房山的十字寺便为其中之一。但有关十字寺在佛教与景教之间的身份转换问题,始终困扰着国内学界。本文除了介绍十字寺的概况及遗迹外,还对学界多年来对于房山十字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提出了有关十字寺之景教身份的三种假设。  相似文献   

6.
<正>在北京房山区(原河北房山县)周口店镇三盆山南,有一个元代遗址,2006年5月25日,该遗址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有遗址,又有十字石刻,又有文献记载的景教遗址。如今遗址尚有坐北朝南寺庙地基五间,年代久远的古银杏树一棵。寺院内有汉白玉石碑两块,一为辽代的崇圣寺碑,碑正面上方横书"三盆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应斯里兰卡佛教部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刀述仁副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9人,于4月16日至22日对斯里兰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拜访了斯里兰卡佛教三派四方(暹罗派的马尔瓦特寺教派、阿斯吉里教派,上缅甸派的阿摩罗普拉教派,下缅甸派的罗曼纳教派)的领导人,还分别参访了凯拉尼亚皇家佛寺、大菩提会、智严佛学院、阿鲁寺,圣菩提寺、无畏山寺、佛牙寺等十余所著名佛教寺院。在与斯里兰卡佛教界领导人、各寺院住持长老的会见中,双方愉快地回顾了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历史,探讨和展…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3,(2):30-36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主体,所以,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三宝。韩国佛教曹溪宗的祖师们为了树立三宝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以三宝的名称建立了三座寺院,称为“三宝寺刹”。笔者曾介绍了供养佛陀舍利而得名的佛宝宗刹通度寺(《法音》2002年第3期)和供奉八万大藏经而得名的法宝宗刹海印寺(《法音》2002年第5期),本文介绍的就是以出过16位国师而著称的僧宝宗刹松广寺。一、松广寺的历史沿革松广寺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全罗南道顺天郡,为韩国佛教曹溪宗三十一本山之一,又称曹溪山。新罗末年慧瞞初建小庵…  相似文献   

9.
广胜寺在山西省洪洞县境东北霍山南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霍泉即发源于北。寺区古柏苍翠,溪流潺潺,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据《山西通志》等记载,寺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名“古阿方王塔”,唐大历四革(公元769床)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扩建,改今名,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寺内建筑均悉数毁于平阳大地震,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曾作补葺,形成现状,主要殿堂均为元代遗构。寺由上、下两寺和水神庙组成,上寺在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在…  相似文献   

10.
文澜 《法音》2000,(1):50-51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当时…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0,(1)
本刊讯1999年11月22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天长山大光明寺举行了中庸法师荣膺住持晋院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绥芬河市有关部门领导及大光明寺全体僧众和来自各地的居士二百多人参加了仪式。在晋院前夕,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董作敏来寺亲切看望了中庸法师,表达了市委、市政府对法师和寺院的关怀和支持,并寄予厚望。大光明寺1997年被批准登记,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级口岸--绥芬河市的唯一佛教活动场所,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黑龙江省宗教事务局、省佛教协会对大光明寺的建设十分重视,受省佛教协…  相似文献   

12.
陈伟 《天风》2012,(7):38-39
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北麓,距离西安1.5小时车程。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罗马天主教(聂斯托利)传入中国内地,时称景教。因唐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该教寺院称为大秦寺。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遂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新闻     
《法音》1996,(4)
佛教新闻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泰国法身寺本刊讯1996年3月2日至3月10日,应泰国法身寺的邀请,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十人在净慧法师的率领下对泰国法身寺等寺院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次访问是继1995年11月法身寺代表团访问北京、河北之后的回访,是中泰两国佛教界...  相似文献   

14.
李玉昆 《法音》2000,(1):83-86
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泉州佛教兴盛的表现,一是寺院众多、名僧辈出。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极其痛苦,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西晋末年,爆发了诸王混战,南方较为安定,中原一部分士族和大批劳动人民南迁,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而且把东汉时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传播到泉州。晋太康九年(288),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安丰州九日山附近建造延福寺,之后寺院和僧侣不断增加。隋唐…  相似文献   

15.
西安清真大寺寺管会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隅,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清真寺,据寺内现存碑刻文献记载,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均有重修。寺院建筑分为楼、台、厅、殿,布局严谨、适宜...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11月1日,云南省佛教协会、大理崇圣寺联合主办的"2014崇圣国际论坛——佛教与亚洲人民的共同命运"在大理崇圣寺举行。来自柬埔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缅甸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僧王、佛教领袖,70余位国内佛教学者,云南三大语系僧团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及云南省、大理州相关部门领导,国内佛教主流媒体及崇圣寺四众弟子500余人出席这一佛教年度盛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16日,由大理崇圣寺管理委员会主办、大理旅游集团协办的“首届大理佛教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4月16日在大理崇圣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研究专家、学者、大德4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9.
东晋初年,后赵时期,先由天竺佛图澄,继以弥天释道安,将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公元354年,道安在恒山立寺,遂有五台山附近楼烦的慧远、慧持兄弟二人往归出家,表明五台山地区已有佛法流布,而鲜有寺院建筑。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公元426年,魏太武帝夺取长安。公元413年灭夏,魏取关中。公元436年,魏灭北凉,取得凉州。至此,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魏境内的长安,自前秦苻坚以来,就是名僧  相似文献   

20.
鉴真东渡     
一、天皇的困惑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相继传播到了日本。到了公元七八世纪,日本佛教在天皇的大力倡导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全国各地的寺院多达540多座。天皇还仿照唐朝的做法,下令各地要修建僧、尼两寺。到了公元742年,圣武天皇执政时,首都奈良已经成了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然而,随着佛教的盛行,日本出现了不合佛教戒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