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切为天下”就是“无我为人”,“天下为公”。建立大慈意”,就是发“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弘愿。“建立……意”即发愿;“大慈”就是“同等的大慈,同体的大悲”,就是“菩萨观诸众生与一己为同等同体,无条件地也就是无我地起拔苦与乐之心”,这种“无我的真慈悲”就是“大慈意,大悲愿”。“仁”既包括儒家一切  相似文献   

2.
陈驯 《天风》2012,(9):16-18
经文:林前1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就是“兼包并蓄”,“容”就是“海纳百川”;因此,“包容”讲的是“接纳”、“容忍”、“礼让”、“爱心”,此诸多元素皆以“仁”为基础。“仁”者才有“爱心”、才懂“礼让”、才知“容纳”、才会“宽宏大量”、才能“包容”。  相似文献   

3.
§14 三才与三极:易道开显的存有格局而《易经》哲学正是以“三如实”的求真态度为出发点的超切主义哲学。《易经》的语言基本上乃是诠释易道的哲学语言。而所谓“易道”,用《系辞传》的术语来说,就是“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极”就是天极之道,地极之道、人极之道。在中国先秦的哲学里,“才”与“气”都是权能的代名词,而“极”则含有“如实之道“或”真之极致”的意思。“三才”中的“天地”(“天”与“地”的合言)就是权能场有;天地之道也就是权能  相似文献   

4.
1964年前后,在我国哲学战线上开展了一场“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大论战。这场辩论由于那个“理论权威”的捣鬼,也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没有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做出了“一分为二”就是辩证法,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合二而一”就是形而上学,就是矛盾调和论的错误结论。后来,林彪、“四人帮”利用和引伸了这个结论,极力  相似文献   

5.
佛门中常听说某人开悟了。“开悟”就是觉悟。他觉悟的是什么?虽然也是普通常识,而对于学佛的同修来说,它是重要的学佛目标,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在讲席中时常提到,学佛的目的是要真实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义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觉、正、净”。“觉”就是“觉悟”,也称“开悟”。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一定是时时悟、处处语、念念觉悟,才是真的觉悟,真正开悟。觉悟的标准,一定要用经典作印证。经典对我们有三种用途…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是南斯拉夫《哲学》杂志的总编辑。作者在文中大肆攻击所谓“斯大林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他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人类的最高价值”。并说“最高价值就是总体的人”。而“总体的人就是真正遵守道德的人”、“真正的人的个性”。“人生最高意义就在于能够无限制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主动精神”和“个人的创造性”。“社会革命的最高目的”就是形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个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是为个人而斗争的”等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民族精神也正在开始产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以“名”正“实”到以“实”正“名”。用现代汉语解释,“名”就是概念、观念或原则,“实”就是事实、实际或实践。我国民族精神的主干  相似文献   

8.
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的“机缘”同国家和民族的“机遇”密不可分,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宗教,都要紧紧抓…  相似文献   

9.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2):16-20
艺术有着“虚”和“实”两个方面。虚和实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艺术中的“虚”,就是相对于艺术实象的“空白”。空白与实象有着同等的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因素,在于其“言外意”、“画外音”、“潜台词”。而这些,其实就是“空白”。中国诗论超越莱辛“接近顶点”理论的艺术探索,可以称之为“序曲即尾声”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7,(1):25-27
记者:莆田广化寺是朴老点名的“样板丛林”,您在推行“修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学诚法师:谈到这个问题,首先粗浅地介绍一下“学与修”的基本概念。“学”,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在佛教里有专门的名词,也就是闻、思。听闻、思维佛陀的教法,这就是学。更进一步,所学的佛法还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一篇外文读物,说目前“科学”在一些年轻人的心中已面貌全非,几乎成了和世界上所有“坏的”、“罪恶的”事物相关联的词。他们认为:物理学就是原子弹;化学就是污染;生物学就是基因工程(也是罪恶的?);工业就是灰尘、油污和更大的污染。他们还把科学和灭绝人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意大利教授鲍里尼(Paolini)也说,在他的国家里,“化学的”已经成了“有害的、有毒  相似文献   

13.
主日     
教会里有人把“主日”与“安息日”相混淆,以为“主日”就是“安息日”。所以有人误把“礼拜天”(周日)称作“安息日”。 其实,“主日”通常是指“礼拜天”(周日),用圣经的说法就是“七  相似文献   

14.
中道即指天道。之所以称“中”,是因为天道运行具有精准守信、不过不忒的品性。人能精准如实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和实行天道,就是合于“中”,就是奉行中道。这两层意思都可以用“无过无不及”之“中”来表述。所谓“调和、折中、平衡”,都不是“中”的本义。程、朱用“不偏不倚”释“中”,是对中庸之德的极大歪曲。  相似文献   

15.
祈祷生活     
一 祈祷,不就是念经吗?是的,祈祷就是念经,但祈祷又不仅仅是念经!祈祷,不就是赞美上主吗?是的,祈祷就是赞美上主,但祈祷又不仅仅是赞美上主!祈祷,不就是求恩吗?当然是的,但祈祷又不仅限于求恩!就祈祷最为本质的含义来讲,祈祷总比“念经”、“赞美”、“求恩”更多。那么,祈祷是什么呢?祈祷  相似文献   

16.
早先带有贬义的“机器人”,而今有人竟在考虑为它“立法”、为它争“人权”了。假如有一天你在敲打键盘时被控告为“攻击”、你要与新一代吸尘器一同去投票站参加选举,那该是何等尴尬。若机器人不断“进化”、“升级”、“自我复制”、“结婚生子”,当它们的智慧与才能有一天大到足以与人抗衡的地步,它们就可能转而与人类较量一番。 让机器人拥有“人权”,就是企图违背“机器人三大法则”,就是企图放纵机器人,就是间接地在危害人类。  相似文献   

17.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苏志明 《天风》2023,(2):15-16
<正>经文:加5:16-26;约6:1-15“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参加5:22-23)“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要求。“崇俭”就是要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反对浪费。“戒奢”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对物质、金钱等方面的追求要有节制。  相似文献   

19.
岳帅 《佛教文化》2013,(2):124-124
“合十”又称“合掌”,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合十”就是透过肢体的动作,端正仪容,清净身心,在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修持佛法。具体做法就是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  相似文献   

20.
寇有国 《天风》1996,(2):12-1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有一个错误认识:三自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了迎合政府和社会制度的需要,不是信仰的对象,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听到有人说“三自不属灵”、“三自工作就是草木禾秸”、“热衷三自就是爱世界”。这对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