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方济神父(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抵澳门,三年后至北京,后又去上海嘉定,淮安等地传教。1640年(明崇桢十三年),奉派到无锡传教。这时无锡已有数十户渔民教友,他在三里桥沿河购地三亩,建造平房九间,作为教友集会和神父过往住宿之用。毕方济神父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在本国就学习过很多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矿物学、矿产经济学和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外贸易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我国在明朝末年,国势衰败,异族入侵,这使明朝廷想起在澳门、内陆的西洋人,于是便遣使赴澳门搬兵,求购军械,并向在澳门、内陆的传教士征…  相似文献   

2.
<正>利玛窦(1552-1610),耶稣会在华传教士。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利玛窦推动西方画作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身体力行地把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带到中国。1582年8月利玛窦抵达澳门,据日人泽村专太郎称,"他随身带有铜版画,大都是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彩色刻印图片"。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中说利氏携来的天主教绘画"以铜版为帧,而  相似文献   

3.
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地区发生苏州教案,两名传教士被处死。乾隆十九年(1754),江南地区再次发生教案,被拿获的五名传教士先被监禁,后被驱逐至澳门。在这两次教案的打击之下,江南传教区日趋萎缩。本文利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苏州致命纪略》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中的有关资料,对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江南两次教案发生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乾隆朝严惩传教士的原因,而对教案等相关材料的厘定,有助于考察乾隆时期的禁教政策。  相似文献   

4.
澳门佛教组织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本世纪初叶。1918年张玉涛居士(观本法师)仿效当时内地的居士林、讲习会等学佛组织,在澳门创立佛声社,招集佛教信众学习佛法,提倡素食。1934年,已于三年前(1931年)正式出家为僧的观本法师曾于无量寿功德林组织佛学院。民国时期活跃于澳门的佛教组织有澳门佛教解行学社,又名澳门佛教密严精社。抗战期间,有皈依吕祖的罗浮白鹤观弟子李劲唐(法号若虚;他又皈依西藏多杰觉扰拔师,勤修密法),将其所创的广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门大三巴,崇祀圣神、太上道祖、观世音和三宝,修持无极气功,行道密双修之法…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在近代第一位来到中国的传道者乃是马礼逊牧师(Robert Morrison),他属英国伦敦传道会(LondonMissionary Society),1807年9月4日抵澳门,开始他在华的传教生涯。1813年7月4日其助手米怜(Willam Milne)抵澳。马礼逊于1814年7月16日在澳门为第一位中国新教基督徒蔡高施洗(蔡高乃是马礼逊牧师的华人助手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5,(2):50-51
<正>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是第一个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中国人。他是最早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儒家学者;也是中国最早译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人士之一。他主持编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基督宗教丛书《天学初函》,他信奉基督宗教的历程堪称传教士知识传教策略的成功典范之一。他就是李之藻。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又字我存,杭州仁和人。1594年考中举人,4年后考中进士,  相似文献   

7.
严锡禹 《天风》2018,(5):28-28
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伦敦会派来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主要任务是协助马礼逊工作。1813年,米怜夫妇到达澳门,开始了在华传教的工作。可惜米怜于1822年就去世了,仅仅在华工作了9年。米怜来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汉语。1817年,他便开始参与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工作,首先修订已经翻译完成的新约。  相似文献   

8.
徐晓鸿 《天风》2010,(1):30-31
<正>咋一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具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似乎与基督教素无瓜葛,他的诗歌与基督教有关系吗?随着人们对汤显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汤显祖不仅与传教士有过交往,而  相似文献   

9.
倪维思(Rev.John Livingston.Nevius)是近代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宁波、杭州等地传教.1861年转赴登州(今蓬莱),1871年又迁居烟台.  相似文献   

10.
包兆会 《天风》2014,(7):42-43
<正>吴历(1631-1718)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幼学画,稍长学琴。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0年,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1890-1990),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早在1943年,他就被美国百余所大学遴选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等人同享殊荣。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他在少年时代便皈依基督。教会组织、传教士、教会教育对晏氏的家庭、人生、事业等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正如他在《九十自述》中所言:“影响我一生至深的是内地会。”  相似文献   

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唐振常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讲西学传播,讲上海文化的发展,不能不讲到传教士。我不赞成把传教与文化侵略等同起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我们公认他是友好使者,西方传教士来华,怎么就成为文化侵略了呢?当然,时代不一样,背景不一样,传教士中确有侵略分子,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传教就是文化侵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上海史室主任熊月之说:在19世纪,传教士事实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传教士画家郎世宁(Joseph c-astiglione),字若瑟,一六八八年生於意大利米兰,今年(1988)正值他诞辰三百周年。为此故宫博物院出版了《纪念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特辑》,并举办《画家郎世宁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展览》。郎世宁受葡萄牙天主教耶稣会派遣,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达北京,随即进入内廷,以其精湛的艺术为皇帝效力,历三朝至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於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八岁。皇帝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府银  相似文献   

14.
<正>游文辉(1575-1630),字含朴,他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修士之一,宗教画家。据利玛窦的回忆录记载,游文辉出生在澳门一个天主教信徒的家庭。1593年,游文辉到耶稣会在日本设立的学校里接受绘画方面的训练。1594年,为促进中国本地教会的发展,耶稣会视察员范礼安神父在澳门设立专门培养中国青年的天主教学院,游文辉也在该学院受训。1598年,利玛窦欲去北京传教,需要同行者,在他的要求下,范礼安神父派遣游文辉来内地协助利玛窦。1598年,游文辉抵达南昌。同年9月,  相似文献   

15.
田清波即昂突瓦耐·莫斯特尔Antoine Mostaert)(1881-1971),比利时人,他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的传教士,1905-1925年被派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城川传教。在内蒙古传教的二十年中,他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语言、历史、民间文学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搜集了极其丰富的资料。1925-1948年他在北京辅仁大学研究和整理调查资料,出版了大量蒙古学研究著作。1948年迁居美国后,他继续进行蒙古学研究。1971年在美国去世。他是世界公认的蒙古学大师。然而,教会内外对传教士田清波这位世界蒙古学大师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在介绍田清波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田清波成为蒙古学大师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16.
1849年至1862年,王韬受雇于墨海书馆,为传教士翻译《圣经》并参与《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部分稿件的撰写与润色。此外,王韬还陪同麦都思等人赴上海周边地区传教。1854年受洗之后,他每周日去教堂听牧师讲解《圣经》,领受圣餐。同时,他与麦都思、慕维廉、伟烈亚力、美魏茶、合信等传教士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对王韬而言,这些与传教士工作与生活的日常生活体验,改变了一个传统士人的知识体系,并决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宗教思想中的中西融合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会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受其家乡苏格兰的神学思想和非国教家庭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了独立、开放的宗教意识。尽管他以自身的信仰为本位,但在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和评价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中西宗教融合的倾向,这使他在西方传教士中处于颇为孤立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严锡禹 《天风》2018,(12):18-19
来自普鲁士的郭实腊(K. F. A.Gutzlaff, 1803-1851)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传教士。一方面,他从事传教工作,创办刊物介绍西学,把中国基督徒组织起来,训练他们传教;另一方面,他又为商人、政客、英国侵略军甚至鸦片贩子提供服务,助纣为虐。1833年8月1日,郭实腊在广州出版了一份中文月刊,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12)
<正>利玛窦去世后,龙华民(Nicclo Longobardo,1556-1655)执掌在华耶稣会士,对"天主"一词的翻译提出了质疑。在他的支持下,耶稣会对利玛窦的主张进行了调查。1621年,耶稣会在澳门召开会议,讨论利玛窦与龙华民的主张,结果支持利玛窦的一派赢得了胜利。然而,龙华民并未就此罢手,继续坚持他的主张,反对使用  相似文献   

20.
"夫至大"牧函是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份重要的文件,曾对中国近代天主教的本地化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是教宗本笃十五在1919年11月30日颁发的。但在颁发之后,遭遇了中国不同群体或欢迎或抵拒的各种反应。本文将梳理1920-1940年代围绕夫至大的史实,并着重通过分析1944年夫至大25周年纪念活动和文章,管窥1940年代中期中国天主教会在本土化进程上的进展(如国籍神职增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等)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经济压力以及中外籍传教士的关系等),由此尝试比较新教与天主教在本地化路径上的相同与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