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雨笛  谢恬  马宁 《心理科学》2023,(2):282-290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综合主观感受及客观行为表现考察我国大学生群体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总体上,大学生的日间节律呈现出“上午(9:00~11:00)最佳,午后(13:00~15:00)下降,晚间(19:00~21:00)回升”的变化规律,但主客观指标反映的日间节律与不同神经行为功能的节律表现存在差异:客观警觉性注意在日间表现基本稳定,而主观困倦感午后波动明显,个体在15时的主观困倦感升至日间最高水平,而客观行为表现均已好转;17时,个体的主观感受、客观警觉性和工作记忆表现较好而抑制控制表现变差;19时,个体主观感受、工作记忆表现不佳而抑制控制表现好转。此外,上午至午后(9:00~13:00),个体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也存在节律差异。本研究为个体合理规划日常活动、优化工作安排、提升生产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持,也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个体的日间节律和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2.
室内照度和时间对警觉性和视空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考察了白天室内照度和测验时间对个体视空工作记忆和视空能力及主观情绪和警觉性的影响。采用2(高/低照度水平)×2(上午/下午)混合设计,结果发现:被试在高照度水平下的柯西块任务的正确率更高,警觉反应更快,且尤其体现在下午时段;而不同照度水平对点记忆任务、视空能力测验和主观情绪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白天室内照度能够影响个体的视空工作记忆和警觉性,主要表现在高照度照明环境的积极作用上,而对个体的视空能力及情绪变化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对清晨唤醒后睡眠惰性对个体主观情绪、警觉性和认知加工的影响,以及利用动态黎明模拟光照能否对睡眠惰性产生有效的对抗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被试的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在刚唤醒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提升。(2)被试醒后立即进行测试的认知加工成绩最差,随后逐渐提高,且主要表现在加工速度的回升上。(3)黎明模拟光照对被试醒后在积极情绪、主观警觉性、持续性注意和抑制功能的缓解上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明睡眠惰性会对个体的主客观活动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而使用黎明模拟光照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睡眠惰性带来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光照除了传统的视觉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非视觉效应, 包括调节昼夜节律、褪黑素分泌和警觉性等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随着光照对生理节律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光照的警觉性作用。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1)警觉性的测量工具; (2)光照强度、时长、时间点、波长、色温等对光照警觉性作用的影响; (3)光照在治疗情绪障碍、调节生理节律、完善办公照明方面的应用; (4)提出了继续探讨光照警觉性作用的神经机制、优化参数特征和探讨混淆变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正念对睡眠质量与日间警觉性的影响,本研究将参与实验的被试分为正念组与控制组,在八周训练前后,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精神运动警觉性测试(PVT)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正念组的后测FFMQ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后测PVT任务反应时、反应延迟数与完成任务的疲劳自评差值显著低于前测,控制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2)正念组的前测PSQI睡眠障碍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前测,而两组后测差异不显著。研究证明,正念训练可以提升个体正念水平与日间警觉性水平,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体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了白天室内照度(300 lx vs 1200 lx,眼位水平)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及主观情绪和警觉性在照度水平与认知加工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被试在高照度照明条件下的认知加工绩效(Go/No-go,2-Back)明显好于低照度照明;(2)高照度照明对积极情绪和主观警觉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警觉性在照度水平对Go/No-go任务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情绪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表明警觉性在室内照度与部分认知加工间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行为振荡是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行为采样方法, 行为振荡研究为探索视觉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种不同的注意任务中都发现存在行为振荡现象。大量行为振荡证据表明, 注意过程存在两种主要的节律成分:反映注意抑制的α节律(8~13 Hz)和反映注意转移的θ节律(4~8 Hz)。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 也为序列搜索理论和平行搜索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振荡的节律特征会受到一些潜在因素(如任务难度、线索有效性)的影响。行为振荡和神经振荡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出相同的节律成分, 提示两者涉及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各种不同的注意控制过程以及多模态交互任务, 深入探索其行为振荡特点, 以更好地揭示注意的动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使用情绪负启动技术,在情绪评价任务中考察了抑郁个体和正常被试对正、负情绪词分心抑制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控制条件下相比,非抑郁控制组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对探测显示中正、负性靶子词的反应时间更长;抑郁个体只表现在对探测显示中正性靶子词反应时的延长,负性靶子词未出现负启动效应。结果说明,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抑制机制障碍,对负性信息的偏向与选择性注意中的维持成分有关。这提示心理治疗家应该注重训练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抑制能力,预防抑郁复发的目标应集中在注意持续的控制上。  相似文献   

9.
返回抑制与情绪注意偏向是研究视觉注意的两个视角,二者的优先性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在靶子位置呈现情绪图片,结合眼动技术,对整体反应时进行分解,探讨情绪信息与实验任务相关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和情绪注意偏向。结果发现:返回抑制效应出现;情绪信息与实验任务的相关性影响了个体对情绪信息早期的注意捕获;有效线索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抑制有限,情绪信息的加工表现出了自动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选取高厌恶敏感性和低厌恶敏感性个体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运用ERP技术考察观看厌恶、中性情绪图片时,不同厌恶敏感性个体注意加工时程差异。结果发现,从早期波开始,相比低厌恶敏感性个体,高厌恶敏感性个体N1、N2波的波幅都增强,但到了晚期波,高低厌恶敏感性个体注意厌恶情绪图片差异不显著,但高厌恶个体注意中性图片的LPP波显著增强。这表明高厌恶敏感性个体不仅对高厌恶图片有高注意,对中性情绪图片也表现出较多注意。  相似文献   

11.
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智辉  王建平 《心理学报》2011,43(2):164-174
探讨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 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 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凸显会抑制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加工的自我优势,可是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58名被试在经历不同的启动任务后,完成自我姓名、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的注意瞬脱任务。行为结果发现自我姓名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表现出稳定的自我姓名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电生理数据发现死亡启动后自我姓名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低于消极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而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并不受启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共同表明死亡想法凸显会使个体将抑制自我加工(自我姓名、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作为应对远端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凸显会抑制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加工的自我优势,可是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58名被试在经历不同的启动任务后,完成自我姓名、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的注意瞬脱任务。行为结果发现自我姓名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表现出稳定的自我姓名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电生理数据发现死亡启动后自我姓名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低于消极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而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并不受启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共同表明死亡想法凸显会使个体将抑制自我加工(自我姓名、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作为应对远端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数学焦虑对儿童数量表征表现的可能影响及认知抑制的潜在调节作用,选取70名小学三年级儿童(高焦虑组36人,低焦虑组34人)为被试,在对抑制条件进行操控的情况下,要求其完成符号、非符号数量表征任务。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数量表征任务中均出现距离效应,与符号数量比较任务相比,高焦虑组在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焦虑组,且高焦虑组表现出了更强的距离效应。鉴于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更能反映出个体近似数量系统(ANS)的敏锐性,上述结果意味着高数学焦虑儿童的数量表征更不精确,其在相对复杂问题上较差的表现或许源于基本数量能力缺陷。本研究还发现认知抑制能够调节数学焦虑对个体非符号数量表征的影响,抑制条件下高低焦虑组儿童在正确率指标上的差异大于非抑制条件,抑制条件的设置提高了个体对工作记忆资源的需求,此时焦虑情绪对认知资源的消耗会造成任务所需资源的不足,进而削弱高焦虑个体的认知效用。  相似文献   

15.
张豹  邵嘉莹  胡岑楼  黄赛 《心理学报》2015,47(9):1089-1100
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 通过定向遗忘任务操纵工作记忆表征状态, 分别在目标无关和目标相关条件下考察工作记忆激活与抑制状态对视觉搜索早期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实验1与实验2发现当工作记忆表征只可能与视觉搜索分心物匹配时(目标无关条件), 处于激活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会引导视觉注意偏向到与之匹配的分心物, 表现出注意引导效应, 而处于抑制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则没有观察到注意引导效应。实验3与实验4发现, 当工作记忆表征有可能与视觉搜索目标匹配时(目标相关条件), 处于激活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能捕获注意, 而处于抑制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只有与视觉搜索目标匹配时, 才表现出对该搜索目标反应的延迟。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1)处于激活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能有效地引导注意偏向到与之匹配的搜索目标或分心物, 并且这种注意引导效应并未受到抑制动机的影响而被消除或反转; (2)处于抑制状态的工作记忆表征能将抑制状态传递到视觉搜索阶段, 并延迟对与之匹配的搜索目标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双重认知控制理论,抑制控制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为了探索冲动特质青少年究竟在哪个抑制控制成分存在不足,本研究用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选取了高冲动特质和低冲动特质青少年,并记录了他们在完成AX-CPT任务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与低冲动个体相比,高冲动个体在BX试次(主动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线索辨别力指数上的表现均差于低冲动个体,而在AY试次(反应性控制)上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探测敏感性指标上的表现与低冲动个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与低冲动特质青少年相比,高冲动特质青少年的反应性控制保存较好,但主动性控制能力表现出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好,通过考察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 WMS)与自我损耗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66名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采用自动化操作广度测验测量WMS。双任务实验中,任务一为情绪抑制任务,任务二为Stroop任务。结果发现,损耗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控制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损耗组中高WMS被试的自我损耗效应要强于低WMS被试,此结果表明:高WMS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并不是因为固有的自我控制能量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自我控制过程中投入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Stroop任务和修改版MIDT相结合,目的是考察不同额度金钱惩罚对Stroop任务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中性试次,一致试次还是不一致试次,金钱惩罚不仅减少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而且提高了正确率;(2)非惩罚条件与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以及其他不同额度惩罚条件下的冲突效应差异不显著;(3)金钱惩罚对不一致试次反应时的影响与个体的惩罚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奖赏敏感性无关。结果表明,金钱惩罚能够促进个体的一般行为表现,但是不会提高冲突抑制能力。同时,金钱惩罚对认知行为的影响与其惩罚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元分析方法考察自我损耗对运动表现影响及其调节变量。通过中英文文献搜索,共纳入31篇文献和37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613。结果:(1)总体效应量检验发现,运动任务中的自我损耗为中等效应量,d=0.55,95%CI为[0.39,0.71];由于存在发表偏倚性,该中等效应量可能会被高估。(2)调节变量检验发现,自我损耗效应量较少受研究对象来源、研究对象类型和运动任务类型的影响;但受损耗任务类型和技能型任务中压力情境的影响。(3)执行运动任务时,主观体力感、心率和肌电等指标不存在自我损耗效应。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自我控制资源的领域普遍性以及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与注意控制理论整合的观点。未来研究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拓展运动任务中自我损耗应对和自我控制训练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