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69名5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创设猜测物体的问题情境,以考察幼儿提问对其解决猜测物体的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1)面对问题情境,幼儿运用提问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提问直接猜测的正确率.(2)幼儿运用两阶段整体策略和逐一排除策略提问来帮助其问题解决的效果好于直接猜测的效果.(3)幼儿提出混合类问题和外在感知类问题来帮助其解决猜测物体问题的效果好于提出内在属性类问题.  相似文献   

4.
4-12岁儿童特质识别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4岁、5岁、7岁、10岁和12岁组共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特质识别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1)各年龄组儿童对积极和消极特质、对能力、社会道德和内部状态领域特质的识别成绩,均显著高于概率成绩,表明儿童从4岁起就已经能够从行为描述中识别出相应的特质.(2)儿童的特质识别成绩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4~7岁期间儿童特质识别成绩快速提高,7岁后则相对平稳.(3)儿童对积极和消极特质的识别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对社会道德特质的识别成绩显著高于能力特质和内部状态特质.(4)从整体上看,儿童识别积极特质的确定程度显著高于消极特质,识别社会道德特质和内部状态特质的确定程度均显著高于能力特质.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考察儿童早期到中期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特点.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149名儿童4岁和7岁时的三种社交退缩行为——抑制行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到中期,三种退缩行为明显减少,同伴互动显著增加.(2)儿童早期到中期,抑制行为和安静退缩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活跃退缩不稳定.(3)儿童早期某种社交退缩行为越多,该行为减少的幅度越大,三种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都有趋近平均水平的倾向.(4)儿童中期,抑制行为可能存在向安静退缩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67对3~6岁的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假设情景法探索母亲对不同情景下儿童问题行为的归因方式,并考察这种特定情景下的归因对儿童后续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对儿童不同问题行为的稳定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存在情景上的差异;(2)母亲的不可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可以影响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发展且受到儿童消极情绪的影响,但母亲的归因方式不可以预测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景——问题法,对5岁、7岁、10岁、13岁等四个年龄组共104名儿童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我国儿童对成人身份、知识、社会职责或地位三种主要权威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虽然儿童对单独的知识特征的评价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但整体说来,我国儿童对权威形象的评估仍最看重知识;(2)对社会职责的评价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长,而对成人身份的评价随年龄增长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9.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3,26(4):646-649
用设置故事情景的方法对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7岁儿童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情绪效价和情绪情景的匹配性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关系的认知。4、5岁儿童更能认识到正性情绪情景条件下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其得分显著高于其它情绪情景故事和行为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