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商羯罗(700~750年)是印度中世纪最著名的经院式哲学家、印度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哲学家,由他确立的吠檀多不二论的全部理论基础,由“实在论”的梵我同一观发展到了“幻现说”的梵我同一观;商羯罗又是一位卓越的解释学家,他几乎对  相似文献   

2.
一、《乔荼波陀颂》作者及其年代《乔荼波陀颂》一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的经典性著作, 作者为乔荼波陀。该书对印度的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确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也对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的理论形成产生过影响。因此, 对《乔荼波陀颂》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乔荼波陀是否为一历史人物, 至今仍有争论。其名字Gaudap · da中, Gauda· 是姓名, 可以直接这么称呼, 也可以加上 p da的尊称, 还可以加 pada, cara a, c rya。商羯罗称呼他为Gaudap · d c rya, 或者Gaud c rya· 。商羯罗的直传弟…  相似文献   

3.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4.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上卷445千字,416页,定价78元;下卷310千字,288页,定价55元。上卷为孙晶所著,除"序章"外,共分十章,"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吠陀"、"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奥义书"、"《薄伽梵歌》的哲学思想"、"吠檀多哲学的根本经典:《梵经》"、"乔荼波陀与《圣教论》"、"商羯罗的哲学思想"、"罗摩奴阇的限定不二论"、"摩陀婆的二元  相似文献   

6.
古印度哲学中有一种对人和自然现象的趋同性分析的传统。这一传统从吠陀奥义书开始,被后来出现的许多思想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吠陀中的原人说、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理论及诸元素生事物的理论是这种分析的思想源头。佛教中的缘起观、吠檀多派中的不二一元论、数论派中的转变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吠陀奥义书中相关思想之后提出的重要理论。对古代印度文化主要特色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羯陀奥义书     
印度最古老的圣典是吠陀经典。吠陀之后是婆罗门祭师们编纂的《婆罗门书》,附于其后的义理解释之书是《森林书》,附于《森林书》后的是《奥义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8—5世纪。其作者多半是一批怀疑吠陀祭祀有效性的智者。《奥义书》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宇宙的本质或本原。印度人相信,只要人的思想能够把握宇宙的本质,人就能与本质合一,从而获得解脱。死亡也是《奥义书》的重要议题。这里《羯陀奥义》既论及死亡之神阎罗,也论及最高的真实与宇宙本原。读者只要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吸引着出现于稍后一些时候的佛教智者们。这部奥义书很短,译文明白通俗,这是因为英译者已经先行疏解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10.
什鲁蒂①一词源于吠陀圣典,原意为“听到的”,后衍生至古代印度音乐领域,是指能听辨出的最小的微分音.本文根据相关什鲁蒂的文献,对这一在近现代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古老音乐术语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以明晰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究竟所指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现代学者的测音结果和现今印度传统音乐实践的情况,探讨什鲁蒂与音乐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三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哲学家对印度能否創立哲学这个問題表示怀疑的不止A。师維采尔博士一个人;但是值得指出的,印度某些哲学教授对西方哲学研究方法頗有修养,但也都認为印度并没有創立过哲学。同时,在西方,也有一些思想家对偉大印度的古典文学如奥义書、薄伽梵歌和偉大的阿奇涅如商羯罗和罗摩孥閣極其颂揚。他們力圖判明,印度的偉大哲学傳統与古代希臘和現代欧洲的哲学傳統,能够  相似文献   

13.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各君王的大力推崇下重新恢复活力,商羯罗改革后,婆罗门教发展为更为成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其宗教艺术随之蓬勃发展。神庙作为印度教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各地区开始大肆兴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对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孙晶 《世界哲学》2009,(5):72-91
本论文主要将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乔荼波陀的哲学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持“无我论”观点的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实体可言;万物都为因缘和合聚散而生灭。持“有我论”观点的吠檀多派则认为存在着一个精神绝对体(梵我),它是事物生灭的本源;现象世界随生随灭,而它恒常不灭。本论文认为,乔茶波陀作为印度正统派哲学家,在他的著作《圣教论》中却处处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偏爱,接受了佛教大量的影响,运用唯识宗和空宗的理论来为自己的吠檀多哲学作论证。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6.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18.
张忠义  刘纯 《世界哲学》2009,(3):124-132
由具体的因明谱系即各人物关系为导线,厘清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并由此从指引指号和非对称包涵等现代逻辑的角度来阐释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的发展脉络。最后对陈那的“一切言皆妄”与其弟子商羯罗主的“我母是石女”加以比较,并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opanisad)在古代印度早期奥义书中不是最古的,篇幅也很短,却是很重要的,值得作一次专题分析。 奥义书的梵语原文是upanisad,upa是“近”,ni-sad是“坐下”,合起来是“靠近坐下”,意思是师徒坐在一起秘密传授。这是这个词的一般解释。这些名为奥义书的文献本来是古代印度最早期文献即“吠陀文献”中最晚的一部分。传授《吠陀》的派别各自传授自己的奥义书。后  相似文献   

20.
吠陀与梵书时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吠陀文献是古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思想渊源,千百年来,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对吠陀文献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