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乡土小说聚焦“流动农民”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现象.在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和乡村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农民,比“在乡农民”更深地卷入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潮中,不幸成为“双重边缘人”与不能表达自己的“沉默群体”.其外在的流动迁徙与内在的文化精神裂变,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与“精神事件”.新世纪乡土小说对流动农民心灵苦旅的及时发现与深入开掘,写出了乡土中国心灵史上的新篇章,具有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表达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为特征的“新民本”思想 ,曾一度被视为西方“民权”思想的同义语而成为了“民主”观念输入中国的介质和桥梁。这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误读”现象。“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 ,是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传统政治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中间形态。与旧民本思想产生于呼唤君主专制制度以平息动荡和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同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如果说传统的民本…  相似文献   

4.
维也纳学派和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我将在两种意义上来考虑维也纳学派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我要考虑,维也纳学派,或更确切地说,它的某些领导成员提出,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中的一项政治事业,它不仅反对奥地利思想生活中的反动势力,而且也反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反动势力;更具体地说,是对向社会主义社会演变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一项贡献。第二,我要把维也纳学派本身作为社会和历史分析的对象,作为思想运动来考察。也就是说,要把维也纳学派“作为社会运动”来考察,并且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考察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既包括近现代以来的文明发展,也包括由历史积累而成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道教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中,曾与儒学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着代表民族文化主体的责任。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及一个社会实体,不仅具有事实的人文和生活内涵,而且还有深厚的社会民众基础。它是适应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流传与演变乃至历史文化生态运动的必然结果。道教蕴藏的丰富思想不仅在本质上不与现代文化生活相对立,相反是我们由今天迈向未来的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宝库。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发…  相似文献   

6.
杨经建 《学海》2003,(1):191-196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侠崇拜心理或崇侠意识是侠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英雄传奇类小说是崇侠意识乃至侠文化寄寓和升华的审美载体。 2 0世纪的英雄传奇小说一方面以“复仇母题”为创作资源 ,一方面以“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为叙事范本 ,并分别从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崇侠文化心理乃至侠文化予以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研究,在于强调佛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佛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它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粗浅分析: 一、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社会意义。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就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不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和文化走出中世纪的思想启蒙,包括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想启蒙,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是在中西古今之争的文化激荡中走过的.三个时期的思想启蒙者前承后续,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思想史的文化嬗变时代,一面对古代文化进行着扬弃,一面对世界文化尝试着回应,一代继一代,后浪推前浪,承续着、更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闪耀着时代性、民族性光芒的启蒙文化传统,即自觉追逐时代进步的理性主义传统、科学民主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这三大传统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真正的“接合点”,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积极的传统资源.我们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首先应是这一活生生的启蒙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自称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运动”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地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1.
辛芃 《科学与无神论》2012,(2):59-61,64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一、 民主办教是中国教会的一贯做法和奋斗目标。 “民主办教”的再次提出,可以视为是一种神学上的回归,至少是希望用教会初期,宗徒时代的福传方法和管理教会的精神适应今天的社会,从神学思想及教会管理模式上是一种探索,探索一条更有效,更加适应不同时代福传发展的方式,也就是更加完善和充实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办教思想。 “民主办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就中国教会而言更是为之长期努力,弘扬多年的理想。 二、“民主办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福传实践 。 教会发源于东方发展于西方,文化及传统…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4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基督教堂举办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班,来自四川省31个市县基督教会的53位教牧同工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提升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教会服务社会的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优势,在社会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中做出实际贡献。培训邀请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学刘斌志教授主讲“基督教与社工基本理念”;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岳清华博士讲授“从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看教会社会服务”、“从宗教政策变迁看教会社会服务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欧阳康:跨文化的隔障、误解及其超越钱钟书先生写《围城》,描绘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即城里人想逃出城,而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城。比较文化中的“围城”现象尤为明显,其“围城”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误解。由此又导致两种极...  相似文献   

17.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找到一位像毛姆小说中主人公那样的女子做终生伴侣。”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未成名前为推荐其小说而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广告。他巧妙的运用人们在爱情上的好奇心理,以征婚为诱饵达到使小说畅销的目的。可见,广告中的一句奇语,可以招来八方财源。好的广告语言,恰恰是动用了心理学原理,顺应人们的心理欲求,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一、利用逆反心理一家饭店在门口的一个大木桶上写着:“不许偷看!”结果是路过的人们个个驻足窥探,只见桶内写着:“本店出售…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界盛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曰“一概否定”,“彻底否定”。这一看法无疑是不符合陈独秀思想的本来面貌的。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儒、佛、道思想的评析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对他思想方法上的矛盾与不足进行探讨。对于儒学孔道,陈独秀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他说:“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以陈独秀书…  相似文献   

19.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言”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既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也是地球村民们为这种迅猛发展而大喜大悲的年代。查尔斯·斯诺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挑起的“两种文化”之争,拉开了人们在现代意义上重新审视科学文化的序幕。在随后的运动中,产生了两股不利于科学的潮流,其一是来自知识界的非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其二是来自公众的反科学思潮。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严重,反科学的呼声空前高涨起来。但这一思潮亦有其先天木足之处,即它主要是以伦理诉求为主旨,因而对科学来说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但就在ZO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美国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