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论语》释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人的精神自由。无论生命成长或精神自由,都必须在人生及社会的复杂实践中去完成,从少年时的立志开始,历经三十岁人格自我的建立,四十岁不惑之智的证得,五十岁贯通天道与人道,六十岁契入精神自由的本体境界,七十岁道与身合,从心所欲,生命局限不断突破,精神境界逐层提升,最终在此完整的人生过程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入与终极存在、终极意义合一的圆善境界。而生死界限的超越,实存主体的挺立,精神自我的自由,生命意义的圆融……,诸事在此境界中亦得到了彻底圆满的解决。本文力图通过对话性的诠释,说明孔子生命成长观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人生现实的实践中即有阶段性的境界跃升,即能突破生命的局限以安身立命,这不仅是孔子个人的言说和亲证,而且也是中国固有文化颇见精彩的生命智慧,人文智慧,即道德即宗教的智慧,以动态、践履、提升、超越的生命成长观来规定“人”,解释“人”的活泼智慧。  相似文献   

2.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个体生命获取思想赢得智慧从而不断告别愚昧的一种行为方式。学校里的读书时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短暂的,更何况这种读书方式是被动的和不可选择的。更多的读书时间应该在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阶段。而在一个物质时代里,当人的基本生存不再成为一个难题之后,个体生命自主选择的读书活动成为了一种可能或现实。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5)
<正>我在读书会上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经典,经典的阅读属于深度阅读,可以让我们用心去读、去领悟,这必然有助于我们的生命成长。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离开阅读,我们几乎无法获取必要的生活资讯。本文所说的读书,也是阅读的一种,却不同于获取生活资讯的阅读。说到读书,杨绛曾有一个比喻。她说,读书就像访友,甚至比访友更方便有效,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拜访,随时可以中断,觉得有益就多访,无益就再见。2013年春天,金陵协和神学院图书馆创办了。一个读书会,  相似文献   

6.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 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溉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这些生活贫寒的人,凭着一股想尽各种办法刻苦研读的精神,终于取得成就。作为生活在现代化优越环境中的我们, 更应该把读书看作是生命中的必须,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伽达默尔实践智的分析指出,实践智的诠释活动是道德生命的成长,由于前者的目的是知识的获得,后者是德性的挺立,因此,伽达默尔诠释学重回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德性.虽然实践智要理解道德概念,但它不是要把握它的逻辑内容,由此仅能增加心灵里的观念.根据伽达默尔,理解是人的存有活动,当理解完成,人的存有模式随之改变,亦即他的生命得以更新.再者,从实践智的应用概念,当道德概念应用在诠释者的处境时,道德概念给出更卓越的真理,否定他的前见,提升他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生命.再从视域融合而言,实践智改变诠释者视域的局限性,让他获得更理想的道德视域,也让他得到更深入和丰富的道德生命.因此,就实践智而言,诠释活动就是道德生命的成长.最后本文反对由体验来理解道德概念,也反对由行为实践来说明道德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们的儿童文学似乎缺少点什么,看上去花团锦簇、春色满园,但儿童文学的笔触实际上并未真正深入到儿童心灵的堂奥。别的不说,儿童心灵雾霾和儿童文学没有关系吗?儿童文学不能干预儿童心灵雾霾吗?儿童文学作家没有消除、净化儿童心灵雾霾的责任和使命吗?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关注儿童心灵雾霾,让儿童心灵的天空和草地一片清明,这是儿童文学当今一个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吴恩平 《天风》2012,(3):52-5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怡情。读书使人摆脱愚昧,获得智性的愉悦,拥有真理和高尚,使生命丰厚。在这知识爆炸、信息雪崩的时代,作为一个教会的牧者,只有常常与书为伴,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生命内涵,更好地牧养教会群羊。  相似文献   

10.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其张扬的游戏精神不仅表现于外在游戏性格的形象塑造上,更以特殊的"力"的形式表达儿童内心世界对旺盛生命力、自由与快乐的追求,表达了潜隐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释放投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包智敏 《天风》2009,(8):46-47
不知从何时起,教会内有人反对读书,认为读一本圣经已经足够了,可是保罗不是这样。保罗读"皮卷"(圣经)也叫提摩太把"那些书"带来阅读(参提后4:1 3),可见,有效的牧养需要传道人多读书,信徒的成长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插图是儿童文学读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儿童读物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儿童文学插画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进入到21世纪,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国儿童文学插画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各种风格的儿童文学插画层出不穷,儿童文化插画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对新时代下儿童文学插画的风格以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探寻新环境下我国儿童文学插画的发展方向,实现到达立足本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儿童文学插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首先明确医科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内容;继而指出在生命认知、死亡教育的基础上;强化生命责任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应突出医学的职业特征;以培养医科学生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理性认识;最后阐述医科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应遵循教育内容与医学教育实践结合;与诊疗工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孙慕义教授从临床医学实践到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应该说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性境遇"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体悟与践行,是对生命精神内在价值认识的一种多重审视与深切透悟.自1986年转向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以来,孙教授融自身的生命于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长期致力于对生命伦理学思想理论与精神渊源的研究与寻踪,在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融通中追寻和阐释生命伦理及其精神本性,以一种与"问题式"研究路径相异的、"体系"建构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与思维路向为生命伦理精神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确立形上基础和道德哲学根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性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企业本质的既有理论,并将其归纳为非生命型企业本质企业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型企业本质理论,分析了不同企业本质理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设计了生命型企业的运作机制,提出了生命型企业的三个管理重点和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恩平 《天风》2008,(12):18-20
我们里面的属灵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一个不断改变的生命,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一个不断扩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天风》2019,(10)
<正>《天风》邀请您写下生命的故事:1.蒙恩见证:个人如何信主、生命改变的见证。2.成长见证:如何在逆境中靠主站稳,如何在试炼中靠主得胜的见证。3.家庭见证: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因信仰而蒙福的见证。4.取场见证:如何在工作场所活出新生命的光彩、作光作盐的见证。5.侍奉见证:在教会侍奉中如何操练恩赐和生命成长,为主献上更美的侍奉。盼望借助您分享的真实经历(字数1200字至2000字),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各大院校对贫困生的关注力度也开始不断加强。但是,现如今,贫困生在高校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精神关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意义在于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针对贫困生而言,精神关怀确切的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有效的促进了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长大成人     
正心灵深处的觉醒、发自内心的情愿,是生命成长的原动力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吃饼得饱"的信仰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是基督徒属灵生命成长的初级阶段。教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况:信主多年,没有读经、祈祷的生活,没有正常的聚会,没有追求的心志,没有新生的样式,这样的生命需要长大。结合自我成长以及教会牧会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想改变此种现状,提升信仰素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