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会发展为青少年犯罪。本研究总结了三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快速跟踪、多系统治疗和专注力训练。快速追踪包括两种水平的干预措施:普遍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多系统治疗是个别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专注力程序简单易学,可用于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通过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总结,我们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实际干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品行障碍的界定 ,已经形成共识是 :(1)品行障碍的发病对象是 18岁以下的青少年 ;(2 )品行障碍是一种问题行为 ;(3)这种问题行为是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基本准则相背离的 ,是个体社会化不良的结果 ,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品行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 ,涉及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为品行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 ,研究者们正是基于对以上两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品行障碍加以分类 ,一是三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 ;一是二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和攻…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情绪障碍的高发时期, 各种情绪问题深刻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文献分析得出青春期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即个体对压力事件做出反应的稳定方式)可能是决定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程度的核心因素; 而认知训练可降低该易感性,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验证上述观点, 综合采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 EEG/ERP与fMRI手段, 拟开展如下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青春期发育阶段影响个体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大脑机制; 2)认知应对方式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交互作用对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影响及大脑机制;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训练、解释训练与接受训练)对健康青少年负面情绪易感性的调节作用及大脑可塑性机制; 4)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症患者情绪应对方式与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大脑可塑性机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 揭示青少年更高情绪障碍易感性的认知神经机制, 找出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情绪应对方法, 从而为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方关于儿童期品行障碍的预防性干预方案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凯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202-206
儿童品行障碍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是儿童期很常见的复杂的行为障碍之一,对其的预防性干预研究日益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国内在此领域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性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对国外三种有代表性的针对高风险儿童的预防性干预方案——快速追踪,成功第一步,有效的年季训练系统进行了客观的回顾,并对干预方案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预防与干预研究已开展逾十年,分析与总结显示,已有研究采用个体、团体等不同干预模式,采用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不同咨询与治疗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团体干预模式及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导,并呈现多模式多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们采用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动机激发等多种咨询与治疗理论,结合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网络成瘾理论,形成了个体-家庭-学校的多水平预防与干预方案,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6.
地震后儿童与青少年PTSD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整理了近年国内、国际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儿童与青少年地震后PTSD的特点,症状影响因素,及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对震后儿童与青少年的PTSD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赵鑫  张鹏  陈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46-1257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 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 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 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 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重视同伴关系的特点,从同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冲突解决三方面入手,结合社会技能的行为训练和认知训练,设置改善同伴关系的课程,对石家庄市某中学120名初中生开展10周(每周45分钟)的团体干预活动.结果发现,干预课程显著改善了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并有效促进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对117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干预,探讨其长短期的干预效果。综合干预以儿童行为干预和父母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半年后随访长期效果。发现综合干预组只在短期效果上显著好于药物组与对照组,但长期效果不显著。综合干预组家长对综合干预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并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同类型ADHD儿童的长、短期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1.
李艳玮  李燕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00-1706
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以来, 研究者就开始借助MRI等脑成像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和功能特点等之间的关系, 这为揭示行为发展与生理成熟之间的关系、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活动规律、正常和障碍群体的独特大脑神经结构及活动特点等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对有关儿童青少年智力、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大脑功能发育之间关系, 以及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可塑性等研究的介绍, 指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应重视采用纵向设计, 关注自然成熟和经验对正常或障碍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交互影响, 同时从练习和训练的角度对大脑可塑性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危机干预的研究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在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追踪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注意偏向被证明是一些心理疾病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原因。因此, 注意偏向训练成为一种前景性的治疗方法, 对低自尊、焦虑障碍、物质成瘾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它可能作用于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 通过调节 “自上而下”的注意系统来改变相关症状。干预效果的条件、机制与神经机制的探索应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归因训练改善留守初中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方法:选用归因风格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筛选出存在不良应对方式的留守初中生,设计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结果: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和情绪取向应对方式得分在归因训练前后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归因训练改变了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减少了留守初中生幼稚的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归因训练对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自杀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以青少年自杀行为和保护性因素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宗教信仰及活着的理由等方面,并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防护体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逆境量表、青少年日常烦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46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职学生的儿童期逆境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2)普通初中学生抑郁得分最低,与普高、中职、职高学生相比均显著,职高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3)儿童期逆境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水平;(4)日常烦恼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儿童期逆境对青少年日常烦恼的影响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运动作为成人临床抑郁症治疗的替代疗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证研究也支持运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前人研究,分别对相关横纵向调查和实验干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了运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我们对该作用现有的心理假说:自我效能、注意分散、自尊假说和神经生物假说包括神经内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炎症、皮质厚度和活性、表观遗传假说等分别进行了阐述,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这些假说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应不断完善相关设计,关注不同运动类型,并结合中国特色,深入探讨在青少年抑郁障碍群体中的最佳抗抑郁运动方案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研究沙盘游戏对学龄前儿童ADHD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使用conners父母问卷筛查、并经DSM-V诊断的3岁~5岁ADHD儿童2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12周(每周1次)的沙盘游戏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试验结束后再次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将各组间及组内进行ADHD得分及其他行为问题得分的比较。试验组沙盘游戏治疗后多动指数及多动-冲动得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也较前显著下降(P0.05)。沙盘游戏能显著改善学龄前儿童ADHD的主要症状,适宜学龄前儿童ADH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10年(2006~2016)来美国18岁及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利用Bicomb 2.0软件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询到的363篇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美国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研究可分为两个大的研究领域。领域一为儿童青少年PTSD的精神科和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治疗,包括了两个小的研究热点:(1)儿童青少年PTSD精神科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2)儿童青少年PTSD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等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疗法。领域二为儿童青少年PTSD的心理学治疗,包括了两个小的研究热点:(1)家庭暴力导致的儿童青少年PTSD心理学治疗研究;(2)儿童青少年PTSD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其中关于儿童青少年PTSD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但关于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效果的长期纵向研究还较为缺乏,未来研究者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效果的追踪研究,并开展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疗效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的病因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率高,现有的治疗方法疗效差,总结20年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使用障碍共病研究中病因学方面的新认识,通过对病因的哲学思考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方向提供一条思路:两病同治;应提倡药物治疗、认知干预和社会支持综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