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过度紧张不仅会妨碍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也会损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当尽量设法避免,尤其要防止长期的心理紧张。下面介绍几种控制心理紧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永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37-41
心理教育是一种针对人类心理机能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全面发展,维护人类心理健康,从而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以心理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心理教育研究的兴起、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心理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理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要面对环境变迁、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目标受挫之类的事,这需要人主动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同时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为使心理保持健康,建议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必要的自我检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心理普查和建档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心理普查和建档的目的、资料内容的构成、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能否筛查出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者、结果的保密性和使用,以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等等,以期引起各方对此的深入思考,并科学地对待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心理世界结构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心理世界结构假说河南省职工医学院(450003)王国富,李菊英,付丽一、论点与机制我的假说的基本论点是:人有三个心理世界并存,即社会性心理、动物性心理、内脏性心理(自动性心理)。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维心理处于正常的构型状态,进...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制度改革,贫国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人们重视。心理测量结果显示贫困高中学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差异。贫困高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敏感、焦虑、虚荣、心理闭锁等。可通过制定贫困生帮扶政策、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贫困生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实施心理监护等对贫困高中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采用梁宝勇、程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郑日昌、邓丽芳和张忠华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所大学6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部分中介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傅安球 《心理科学》1999,(6):492-495
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本文就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以及各种主要一般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作了有益的探索,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家楣  陈宁  胡霞  丁志刚 《心理科学》2008,31(6):1291-1295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更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为了了解处于社会迅速转型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地区青少年心理适应的状况,在全国调查的背景下,通过对上海地区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1515名青少年的调查和对仝国数据的比较发现:(1)上海市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性总体水平略低于全国;(2)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与全国不同的是初二年级的心理适应性最差;(3)适应性在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女生在生理适应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显著高于女生;(4)学校性质、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等因素与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适应、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分析现代社会变化的特点与心理的内在关系。结论:社会变化为人们心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给心理适应带来了新的难度,对心理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讨论:在促进社会发展时要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扬优抑劣,努力优化人们的心理素质,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433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委员胜任力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均显著,且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心理委员胜任力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又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 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 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 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教师的心理健康涵义、标准及重要意义淡了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对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主要过程和心理辅导方案.通过对其成长经历的回顾和分析,找到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制订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二者在建设目标与内容上存在差异。本文尝试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困难以及试点方案应着力探索的若干问题等三个方面谈谈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同时青少年阶段又是一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发展的特殊阶段。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以下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人手,谈一下青少年期的心理保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的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的和社会的都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高校教师人格对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对南昌三所高校270名教师进行了心理资本、症状自评量表和人格测验,分别用SPSSl7.0和LISREL$.71进行了t检验和建构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心理健康和人格测验分数的性别差异、职称差异不显著,t值在0.11到1.28之间,均有P〉0.05。大学教师人格的三个维度均对其心理健康与心理资本有中等程度的影响,E维度和P雏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系数为-0.39和0.52;E雏度、N维度和P维度对心理资本的影响系数为0.54、-0.43和0.52;人格E、N、P维度经心理资本的部分中介作用,时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是-0.23、0.18和O.23,t值分别为-3.25、2.96和3.25,P值均小于O.01。结论:大学教师的人格与其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关注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同时关注他们的人格与心理资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生理应激研究和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更  相似文献   

20.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訾非 《心理科学》2004,27(4):943-945
完美主义(perfecrionis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