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现代西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情况决定的,里面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因而,全面而又系统地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是哲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首先,就思想资料的触发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同吸取资产阶级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批判其糟粕有密切关系的。有了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才有蕴涵于《资本论》中的思维框架;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曾经有马克思主义出现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革命前的德国,德国是马克思主义故乡的说法。最近有同志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根据当时欧洲各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个人的生活经历,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不应是德国,而应该是英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的许多论述,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我认为无论把它的故乡定为德国,还是英国,都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3月4日至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共中央党校,海南省委党校,三亚市委党校,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发起主办。全国各地从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谈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及时集中地反映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本刊拟加强原有的“专题讨论”栏目 ,从本期开始将陆续约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家关注的研究热点发表意见 ,以期将研究引向深入。本栏目将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尤其欢迎不同意见之间的交锋 ,同时也欢迎广大哲学工作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会通与融合,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我谈谈三点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一问题的背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开始启动现代化的进程。在思想界,介绍传播西方思想与哲学成为时尚,首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而是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然后是追本溯源,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经典,在中国都得到介绍与研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  相似文献   

6.
正1978年在安徽芜湖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西方哲学研讨会,它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乃至中国的整个哲学研究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芜湖会议过去四十年了,我们今天的西方哲学研究与四十年前相比究竟有了哪些进步?这一点也许只要翻一翻那次会议的论文集就可以一目了然。(1)从讨论的深度和视野来看,也许今天的任何一次关于西方哲学的专业研讨都会超过当年的那次讨论会。但芜湖会议仍然是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话语和思想理论权威的。尽管理论界对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上百年历史采取"西学东渐"的方式予以研究,但建国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尚未形成"中国化"的研究态势。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现新问题、新领域而形成哲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陆月宏 《学海》2003,(6):191-194
2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中期 ,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得到恢复并逐渐走上正轨的阶段。这个时期 ,发表的论文、译著与专著 ,数量上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代的总和 ,内容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提高与拓深。同时原著的翻译与出版方面 ,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都被翻译和介绍进来了 ,西方哲学原著、国外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成果的翻译和国内学者对原作的专题研究等都得到了加强。概括地说 ,在西方哲学研究的前一阶段 ,先后出现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和“尼采热” ,表现了该研究领域恢复期的繁荣景象。“三热”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0.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千年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对直觉的本质和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类科学地揭示直觉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探讨了直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直觉就是脱离感觉的纯粹思维,其对象是世界的木原——数。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直觉是直接知识的形式”,它超越于感官知觉,其对象是世界的本原——理念。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都谴责资本主义的伦理,并共同分享公正、平等和社会团结等价值。通过对话,他们发现,尽管不能解决他们在理论上的一切差异——最显而易见地表现在是从哪里(是从个体还是社会)开始改善世界状况,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可以为了同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12.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的命运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江怡酉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哲学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当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置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以后,哲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哲学问题的合理性等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经过近代皙学的洗礼,现代皙学家大都举起了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旗帜,但他们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辩哲学的特征。即使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但他也没有宣布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的终结。因此,海德格尔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哲学本身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当代酉方,只有维特根斯坦真正触及到了哲学的危机。因为在维氏看来,哲学不再具有传统思辨哲学的特征,所剩下的只是哲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绝不是传统哲学所确定的那种认识方法,而是指导人们如何从事语言游戏,如何正确地遵守语言游戏规则的活动,因此,从事哲学活动井不是目的,相反,语言游戏一旦达到了目的,哲学本身也就可以被人们摒弃了。维特根斯坦的工作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为哲学的发展指出一条出路。他是以非哲学的方式,即以语言游戏和活动摧毁哲学的方式来谈哲学。在他那里,哲学的作用是破坏性的,而维氏所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化”(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后哲学”。但  相似文献   

14.
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那里的论争可以说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缩影。但是,我认为学术界对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研究还不够,尤其对争鸣过程中所出现的百家相互影响和融合几乎缺乏研究。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老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正>黄颂杰(以下简称"黄"):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西方哲学的开端、进路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然后再延伸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讲的这个思路很好的,我们都是学西方哲学的,现在也都退休了,回过头来看,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现在和今后的教学、研究都是有价值的。黄:要理解当代的西方哲学,需要把源头的问题厘清。要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苏  相似文献   

16.
冬天里才读到这部春季面世的《西方哲学范畴理论》。在这个哲学不景气的年头,它只印了一千多册。有心读完这部书的人,或许比这个数目更少。但我应该说,这部由坐着冷板凳的哲人写出的冷门书,堪称是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项基建工程。仅从浩若烟海的故纸堆里梳理出西方哲贤的范畴理论,就是一种艰辛的学术功夫,更何况要揭示那些众说纷法的观点之间的批判性联系,并对从片断的细节到整体的变迁作出适中的评估!这部书的两位主编:谭鑫田和李武林教授选择西方范畴理论这一被人忽视的冷门课题,或许出于一种哲人的执拗。诚如书中所言:“不…  相似文献   

17.
现在,有一个很难忽视或很难否认的事实,就是在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之间,在社会政治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技思想即科技革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两层意思:科技革命通过非常不同、非常复杂的途径,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影响着社会思想;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思想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活动的开展也发生着冲击,看不到这种推动是不行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和日益深刻、日益迅速的发展,给所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迫切的任务;更  相似文献   

18.
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是一个关键问题。太渥等人试图在新的阐释中重构马克思主义自然法理论,强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的自然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82年6月至1984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进修和研究西方哲学史。美国从殖民时代至今,它的哲学发展同欧洲哲学,既各具特点,又声息相通,因此在美国可以窥见西方世界的哲学研究的某些动向和特点。我在美国通过听课、研读,同有关教授探讨问题,参加学术活动,以及走访一些大学,联想到我国研究西方哲学的某些薄弱环节,有一些粗浅的观感。现把它记述下来,只望对我国的学科建设多少有点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