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道德俗文化中,《增广贤文》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明清以来至建国前,它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几至风行全国。当时在乡土市井、士商农工中,略通文墨之人,谁不知几句贤文。“读了贤  相似文献   

2.
翻开历代典籍,有一句话的出镜率相当高: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凶强出头。这句话,关汉卿说过,冯梦龙说过,《增广贤文》里也载过,至今老百姓的嘴边还在念叨。然而,是非的诞生真的是因为多开口吗?我看未必,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多开口也就意味着多抢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延展自己的事业舞台。  相似文献   

3.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著,又称《黄帝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认为它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诗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死灬] ,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语说》是苏轼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惜已失传。今人卿三祥、马德富、舒大刚诸先生为之辑佚补苴,搜罗甚富,力求还原此书原貌,足以嘉惠学林。然其中辑自《四书朱子本义汇参》数条之可靠性存疑,有待商榷。本文一一加以辨析,并据此发现《历代名贤确论》一书可以为《论语说》辑佚提供新材料数则,均辑出并列于文后,以资补遗。  相似文献   

5.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有关慈贤的史料慈贤为辽代译经大师。但其生平,在《佛祖统纪》和《佛祖历代通载》等书均无记载,仅在近代喻谦所撰《新续高僧传》卷一《宋京师传法院沙门释吉祥传》中附见其事。传云: 慈贤,中印度僧,持梵书来宋,诏入译经院。所翻《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一卷,《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七纸,《佛说如意轮莲花心如来修行现门仪》九纸弱,亦只是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后更有《数珠身》及《解界》等五真言,《金刚摧碎陀罗尼》。慈贤善于密部,所翻四部皆密部也。又译《妙吉祥平等  相似文献   

7.
1938年3月4日,安尚育出生在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一个彝族没落上层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开始识字,5岁进私塾。启蒙,读物是《增广贤文》,之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946年,祖母带他进织金县城读新学,一开始就读四年级,直到1949年小学毕业。1951年,他进入织金中学。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和《孝经》是先秦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著作,自从西汉刘歆的《七略》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第一次将它们收入目录学著作中后,二书在历代史志中的著录顺序曾发生过前后不同的变化。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但早已失传,它的基本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将汉代的藏书分为六大类,其第一大类“六艺略”,主要包括儒家的《六经》及其传注,相传这些经传都经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近年出土《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为中心,结合小南海石窟和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梳理了僧贤的生平与思想。僧贤作为僧稠的弟子,参与小南海石窟的刻经活动;他先后担任沙门都、沙门统,主持了大总持寺、大兴圣寺,是著名的"地论师"。同时,僧贤继承了僧稠的禅学思想,重视《涅槃经》的"四念处",提倡《华严经》与《法华经》。最后,《僧贤墓志》等石刻中的用语反映了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1,(3)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梵语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汉译普贤。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日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网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的解释: 1.约自体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2.约诸位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3.约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12)
<正>"莲社"一词起于中唐以后,见于晚唐五代诗作中,如"白莲社里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温庭筠《寄清源寺僧》)、"虎溪莲社客,应笑此飘蓬"(李中《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图上人》),分别用雷次宗参与结社与虎溪三笑典故,可见当时已有与"莲社"相关的传说。就目前所见的文献之中,宋僧道诚集《释氏要览》与旧题晋无名氏所撰《莲社高贤传》,详细记载了白莲结社,相传慧远与慧永、慧持、刘遗民、雷次宗等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  相似文献   

12.
文昌文化,属于中华道学文化的范畴,是中华道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与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崇拜和祭祖有关的经文善书、医学医术、祭祖仪礼、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宫调建筑,以及民间传说、民间习俗、民间庙会等方面的内容。著名的《阴骘文》,就是其经文善书方面的代表之作。《阴骘文》,全称《文昌帝君阴骘文》,全文六百余字,相传是南宋时文昌帝君“降笔”传出的一篇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文。“阴骘”即指“阴德”、“阴功”,意谓人们的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阴悄悄地去这实践。此文在过去十分流行,影…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最近,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圣训珠玑》()汉译本。译者是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顾问努尔曼·马贤研究员。他利用多年的工作空暇,参考著名阿拉伯文经训注释,反复推敲,在古稀之年推出了这部包括57章近60万字的译本。《圣训珠玑》汇集了《布哈里圣训实录》和《穆斯林圣训实录》中会同一致的“圣训”,可谓“圣训”中的精萃和珍宝。汉译《圣训珠玑》的出版,既为初学《圣训珠玑》原文的学子提供参对材料,也为更多不懂阿拉伯文的穆斯林和宗教研究工作者了解“圣训”、研究伊斯兰教提供真实…  相似文献   

14.
妙华 《法音》1994,(12)
一、概述《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土圭三位禅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三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近代兴起丛林学堂教育后,将其作为国文兼人格道德教育的范本。关于《禅林宝训》的注释本,明清两代有五家之多:1.《禅林宝训育义》是明代余份乙亥年(1635)云栖比丘大建校正…  相似文献   

15.
当分散的犹太人在新的希腊文化主义的世界找到落脚之地以后,最终他们还得需要一种新的《旧约》语言在散居之地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犹太人只懂希腊语,他们的那些圣书在当时还没有其他文字的译本。由于他们在各会堂所读的《旧约》大部分内容(法律书,先知书和圣咏都是希伯来文原著,所以,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希腊文则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把大约在公元前140年于埃及亚力山大完成的《旧约》希腊文译本称为七十贤  相似文献   

16.
明旸 《中国宗教》1995,(1):60-60
《历代高僧诗选》序明 我佛自西方传入中土,始于汉,盛于隋、唐,逶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宗教,它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  相似文献   

17.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18.
黎新农 《天风》1995,(3):17-18
开卷文香不尽欢,引流活水润心田。 篇篇俊逸惊风雨,字字清新鸣佩环。 喜卧迦南芳草地,爱观伊甸杏花天。 益灵牧者从何觅? 《函授教材》称最贤。 这是甘肃甘谷一位弟兄写给《函授教材》编辑室的一首涛。作为编辑,我们受之有愧。从编辑和读者心灵相交角度,此诗表达了数万读者的心意——既是鼓励、鞭策,又是企盼和向往。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我国阿拉伯文书法家马石头编著的《穆斯林书家必备》一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近日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一本专为穆斯林书法家日常创作提供的参考资料,编者历经十余年的搜集、精选,从历代穆斯林文献著作  相似文献   

20.
李小荣 《法音》2003,(5):17-26
《大般涅?经》(梵文Mah觀parinirv觀za-sūtra),或称《大本涅?经》、《大涅?经》,其主要思想是宣说如来常住、涅?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是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但其经早佚。据《历代三宝记》记载,曹魏有安法贤译《大般涅?经》二卷,吴支谦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但这两部经早于凉译大本前就已阙佚,费长房自言未及见,内容也难以确定。至东晋时,高僧法显西行取经,于摩竭陀国巴连弗邑,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