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沿着班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思路,后人就会寻求《太玄》与《周易》的对应关系,结果却发现二者有诸多不合。以此回溯汉代《易》经存在的实际情况:三《易》并存、《周易》尚未定型,说明《太玄》不仅仅是模仿《周易》,而是综合参照了当时存在的古《易》。本文通过分析《太玄》与《连山》、《河图》、《洛书》的具体关系,揭示《说卦》是《太玄》与古《易》联结的纽带,明晰三《易》发展的实际线索。  相似文献   

2.
《易纬·乾凿度》作为汉代《易纬》之中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易纬》往解与诠释《周易》的精神:一方面,其在卦气、爻辰等注《易》体例上展现着时代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又有着丰富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其卦气之说对于孟、京的发挥,爻辰之说对于泰、否两卦的处理,都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通过解读《易纬》的文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汉易学,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易纬》,前人多认为其属于孟、京之学,成书于西汉哀、平之际。这一论断基本上得到学界的承认。然而这一看法尚嫌笼统,因为《易纬》本身并非形成一时,其各篇的思想倾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易纬》的成书有必要重新认识。《易纬》是汉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必然与汉代易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相似文献   

6.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玄》的筮法和天道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玄>是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的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的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的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的出现,是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一次大整合;扬雄以"玄"为宁宙本体的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重新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太玄》不仅拟卦气说之易,亦拟《易传》所传之易,由准《文言》之《玄文》,认定《中》首在《太玄》中。地位最为重要。《中》首兼具水、土二行。是扬雄的有意安排,这是由其所本的宇宙思想决定的。本文认为《太玄》浑盖兼采。在对几种盖天说与浑天说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一种盖天说及一种浑天说为《太玄)所本。以此为基础,对《中》首为何兼准二行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汉代象数学家的人文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象数学家历来被认为是只参天象不释人事,本文以孟京学派和《易纬》为例,通过对其象数学的深层分析,认为孟京讲卦气、讲天象,目的正是为了察人事、定人伦以明王道;《易纬》更显示了教化人民的道德意识和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前者以经学形式、后者以神学形式表达了各自强烈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四库馆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经学为解释方式,将历代易学派别划分为“《易》之根本”与“《易》之一端”。费直、郑玄一脉的易学和儒理易及“参证史事”派,合于儒家经学的治《易》理路,被馆臣视为“《易》之根本”;孟、京之学入于禨祥,王弼易学“说以老庄”,易图学源于道教,心学易入于禅学,不合于儒家经学的解《易》方式,被馆臣视为“《易》之一端”。馆臣的这种区分及取向,目的在于使学者分清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边界和解释方式,同时又能为各家各派的易学思想预留一定的诠释空间。但这种本末、主次的区分,不仅加深了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使儒学内部的汉易与宋易之争走向了更为深入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易纬·乾凿度>以易与历相结合,以<周易>六十四卦两卦一组主岁,而构造出独具特色的爻辰说体系,在这其中又涉及<乾><坤>、<泰><否>和<中孚><小过>三组变例问题.对此问题,自明季以来虽论之者甚众,然犹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太玄》是一部"谤书"--"刺莽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提出刺莽说,认为<太玄>是一部讥刺新莽的著作.但这些学者的方法,都是从<太玄>中找出只言片语,比附西汉末年的事实以成其说.对于其论据何以成立,缺乏进一步论证,其主张遂多不能成立.本文结合西汉末年盛行的五德终始之说,以<太玄>传文为根据,认为<太玄>确实是刺莽之作,刺莽说的成立,在<太玄>中可以找到内证,并结合<剧秦美新>、<解嘲>、<法言>等文章,对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的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基础的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共同基础的"理"的意味.朱熹的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的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的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的基础,进而把对理的意味的系统的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的出现,伴随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这表现为其以心释易统易、工夫简易直截的鲜明特征,其中蕴涵了心学派易学对象数易及程朱义理易的解构以及为一般易学研究所忽略的易佛沟通问题.从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学在宋时的诞生以及它最终的衰微,同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在解构"传统"易学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18.
杨时易学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时主要继承了二程的易学思想,注重从义理释<易>,同时也认同画前元有易,推崇先天学,融义理、象教为一炉.然而,杨时的易学旨趣却在于用易,不流于空谈易理.他主张反身而诚,学<易>必须心通的为学之方.由于受到当时学术背景和社会政冶的影响,杨时的易学思想理论建构并未超出前人范畴,但其易学思想在易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太玄平议》一文,在《太玄》研究中影响甚大。但错误不少。原文共59条,其中不乏卓见,然而值得商榷者,逾二十条。本文即对俞说可商者,在分析之后,提出己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