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刘文鑫  杨玲  舒跃育 《心理学报》2023,(10):1729-1744
美国社会在“二战”后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迁,透过美国文化固有的“实用主义”与“个人主义”特点,形塑了其战后的社会性格。这种社会性格以“单向度化、追求工具理性和个体优先”为核心特征,它们与科学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存在对应关系。这一社会性格在文化方面对心理学的期待是“科学主义对精神世界的祛魅”,即“心理的世俗化”。在这个意义上,它进一步促进了战后美国心理学科学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巩固,继而促成了今天科学心理学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巩固了其社会性格,体现出美国的科学心理学作为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参与维持美国社会高效运转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论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多元文化论强调文化因素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它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反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跨文化心理学开始摆脱“欧美中心主义”偏见,出现了普遍性研究策略和特殊性研究策略相结合、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相结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认知心理学”在本文中特指基于信息加工方法论原理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新兴心理科学,或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不同于由皮亚杰倡导的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属于现代认知心理学范畴,并成为当代美国心理学的“热门货”。 1960年,G·米勒等人合著的《行为计划与结构》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67年,U·莱塞尔的信息加工理论专著《认知心理学》问世,“认知心理学”被正式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工业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这就是计算机心理学。也有人把这个分支的某些领域称为“软件心理学”、“认知工程学”和“人与计算机界面心理学”等等。计算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使心理科学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心理学各分支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推动了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本文就计算机心理学的兴起和主要内容作一些介绍,并谈谈计算机心理学的研究趋势,特别是人与计算机界面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在我国开展计算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和平心理的看法,以“和平”为主线,追溯和平心理学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康德等从本体论视角,确立了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追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重视研究原始人、战争英雄等的和平心理品质,早期的意动心理学重视人类和平意识研究,机能心理学强调通过建设学校“微型共同体”,提高儿童的和平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为战争与和平心理提供了新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和平潜能、致力于世界和平冲突化解,推动了和平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末的和平心理学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发生了“政治道歉”、和平冲突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话语”定义,它们各自引申出一类“话语分析”。最为常见的是话语的描述性定义——“话语是建构某个对象的意义、表征或陈述系统”;另一种是功能性定义——“话语即做事”;“话语即行动”;“话语即实践”。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首先是一种研究立场,其次是一类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立场,话语分析悬置了心理、人格等传统心理学构念;解构了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原则;重新调整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作为研究方法,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有修辞研究、隐喻研究、叙事研究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毕业生专业技能调查及其对专业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204名心理系历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论如下:(1)毕业生对心理学专业教学总体满意度一般,其中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2)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技能是“进行心理活动课程”和“心理咨询”,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3)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包含“心理咨询及治疗”、“心理课程及教育”、“心理测评及应用”三个因素。在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心理学专业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究竟什么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或主要方法?这个在心理学历史上就“挂过号”的问题近几年倍受我国心理学理论界的青睐。许多专家学者都把它看作是心理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论争。但遗憾的是,对这一问题至今尚无一致首肯的答案。从现状来看,较有抗争力的主要是两个阼营。一个极力尊崇“自我观察法”(或称“内省法”)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例如,潘老就不止一次地提出:“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方法是研究心理学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胡寄南写过《研究人的心理的基本方法——内省的自我分析法》的专文;唐自杰认为“自我观察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还有戴哲人、马剑侠、苏富忠等人也都主张心理学基本方法是内省法或自我观察法。而另一个阵营则极力主张“实验法”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或主要方法。例如,陈立、张德、陈宝翠,王树茂等人都给了实验法以特殊的地位。如陈立老先生就断言“现代心理学,不论哪个部门,都离不了实验研究。”张德说:“心理学以前是靠实验法才走上心理科学的道路的。今后  相似文献   

13.
伍麟 《哲学动态》2006,2(1):51-56
心理学界通常将1879年作为一个重要标志。1879年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之后,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有了自己名正言顺的“家”。但是,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未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没有形成稳定的、普遍的、公认的和统一的“心理学自我理解”。面对如此局面,更需要“心理学哲学”这一能够集中代表和体现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的学科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心理学可以离开哲学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家能够回避哲学问题,事实上,各种流派的心理学家都坚持和利用了许多哲学观念,这些哲学观念对心理学的影响虽是…  相似文献   

14.
大力促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2003,23(2):3-4,11
虽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心理学一直缺乏带有“范式”特点的心理学理论。这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探讨心理学的“元”理论,大力促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是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一、工程心理学的一般特点1.工程心理学的对象与术語关于在复杂的控制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大约是在20年前产生的。它的名称有好几种。最常用的是“工程心理学”、“人类工程学”、“人的因素工程学”或简称为“人的因素”。在很少的情况下也采用下列名称,如“心理技术学”和“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同志倡议下,中国心理学会五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外国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编辑工作会议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十七日在北京举行。潘菽理事长到会就这次会议的意义、任务以及刊物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讲话,并在闭幕会上作了总结发言。心理所党委书记苏幼民同志到会致了欢迎词,并鼓励与会同志在潘老指导下把这次会议开好。潘菽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五个刊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推动和促进我国心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8.
范兆兰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5,28(2):485-487
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是在克服库恩“范式论”和拉卡托斯“研究纲领理论”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为严密、更符合科学历史事实的理论体系,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学研究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心理学研究应从“以方法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概念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以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来评价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相似文献   

19.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课题。纵观古今,各心理学流派在知觉问题的研究上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构造派、格式塔派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从“要素的组合”观点出发,把知觉当作“简单的感觉束捆”,  相似文献   

20.
武伯钦   《心理科学进展》1987,5(4):27-33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探讨。近年较多的同志都已采用狭义的犯罪心理学体系。在已公开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书中,存在着一些薄弱和不足之处。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笔者认为不能只研究严格法学意义上的“犯罪主体的心理”,还包括在年龄、精神、健康状况方面无责任能力的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的人的心理,即泛指有危害社会行为的人的心理。又如犯罪心理学的“原因论”,笔者认为不应简单照搬犯罪学,犯罪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应当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确定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再如“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存在主要的十方面缺陷,本文重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不良的心理个性倾向→动力定型”的心理学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