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医辨证思维涉及到"常法"与"变法"的概念,对反映在辨证分析方法中的常法与变法、中医辨证的思辨方法中的常法与变法、中医辨证原理应用的常法与变法加以研究,有利于思辨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其预防和治疗方案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预防或治疗方法对SARS最有效?怎样面对现有的困难?如何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及方法,促进SARS治疗决策科学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4.
荀子所言的"性"和"恶"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性"是指人的自然生理欲求与反应以及心表现出来的天生的"知"与"能","恶"是指人的行为或社会秩序不符合礼义之道而表现出"偏险悖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荀子认为心生而不具有礼义之道,故不能以礼义作为思虑的标准,因此心的认知常常表现为偏执之蔽,进而在面时情欲时亦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做出"偏险悖乱"的行为而成恶了.所以,荀子所谓的"性恶"是指作为"性"之心由于生而不具有礼义,且亦不能认知礼义之道而易导致事实上的非礼义的"偏险悖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针对纠偏救弊是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偏”不是中医防病治病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可以“偏”,但临证选方用药不可“偏”!从张仲景、叶天士到蒲辅周等历代中医名家都是以“随证治之”为特色经验.在“读经典、做临床”过程中,提倡广泛涉猎古今众多学术流派,但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用药时间、用药间隔、停药时间对合理用药的影响,确定用药的最佳时间、最佳间隔,以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时辰药理学"理论为依托,阐述时间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因此,时间是合理用药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应将时间和剂量看成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7.
<老子指归>是第一部直接诠释和阐发老子<道德经>宗旨的著作,其养生思想直接禀承老子且多有发展.<老子指归>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养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其方法则主张"清净为本,虚无为常";"为之未有,治之未然".  相似文献   

8.
《老子》第一章的重心是"常道",疑难问题是"常道"为何不可说。本文在回应郭永秉与曹峰二位先生的基础上,对第一章进行全面解读,指出"常道"有四个特点:动而无死、生而无名、妙而可观、虚而可法。这四个特点可用现代哲学词汇表述为"非对象化"(non-objectification)。"常道"是主客二分之前的非对象化存在,而言说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对象化行为,所以"常道"不可说。"不可说"指无法用一般性的名言概念去说。《老子》中的对象化的道是由非对象化的"常道"派生而来,即正反相成的"规律之道"、以柔克刚的"处事之道"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分别代表老子在认识论、人生论与政治论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SARS事件突出暴露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体制改革中片面突出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片面追求市场化的支配地位,是导致病象的内在逻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出发,认为应避免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泛市场化"倾向,指出"有管理的市场化"是其应然走向,呼吁在改革实践中重新回复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科学相对于儿科学具有特殊性,其临床应把握好可能性和现实性、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量变和质变、偶然性和必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树立预防、全局、精确和先天等四个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无序与有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医"证"本质的研究结果呈现弱特异性的.证是宏观概念,既呈现着多态性,又呈现着同态性,无序中包含着有序,有序中亦体现着无序.对于"证"研究中出现的弱特异性的研究结果,应将其看成这一证候的几种不同状态;对不同证候得出的同一研究结果的处理也是如此.具体技术上的处理包括:对研究思路更新;对证候规范化;大范围科研协作.强调了大范围科研协作.  相似文献   

12.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探讨中医现代化问题;讨论了中医学的现实和理论危机以及当前对中医现代化的若干不正确认识;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分析中医学的本质,认为中医学的两个本质在于面向“状态”和充分依赖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治疗方式,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坚持这两个本质特性而扬弃传统中医中的古代哲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现代化可能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很强的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泉,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必须基于临床疗效为导向,以中医有治疗特色的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为突破口,借鉴现代科学和技术,深入开展证候构成要素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既是构成病证的核心要素,又深刻揭示了病证的本质,它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是中医治病理论的结晶和精华浓缩,抓住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中医病证病因病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现代研究,必将导致中医药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目前病毒性疫苗的研发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公众基本卫生保健措施的实施情况,在病毒性疫苗的开发研究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向预防性病毒疫苗的研发倾斜;对于抗病毒药物开发的投入,主要应由制药厂商承担;在疫苗的研制中重点保证常见传染病的传统疫苗的研制,新疫苗的研发重点应放在那些传统疫苗不能奏效及传统疫苗的改造上,而对于病毒基本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及新出现的病毒性传染病疫苗的研究仅对国家顶尖级实验室给予资助,以便及时应对由新发现病毒所造成的重大疫情及国际上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应根据国情尽快制定和完善疫苗研发、生产、使用的质量标准及立法,以保证疫苗生产厂商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证实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证实质研究存在困惑的原因,并提出证的诊断标准化以及走病证结合的研究之路是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对SARS病人及相关人员采取隔离等强制措施是有效控制疫情扩展的重要和主要手段,但同时也是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行为。SARS防治的要求与现行法律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紧急特殊情况下的行政应急措施应属必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严格依照法定的条件符合法定程序实施强制措施,才能既有利于控制疫情又充分保障被隔离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中医概念体系需要细化和重构,在对中医辨证、辨病内涵实质进行再分析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医辨病辨证认识存在着关系不清、临床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阐述了细化重构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初步探析了辨病与辨证二者的趋同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等,给出了面对辨病、辨证、辨症等多重认识时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以“传统中医理论如何变革”为中医务虚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解决这一非明确限定性问题的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应理解中医理论的存在有双重意义,故应有两种问题表征;在产生解决办法阶段提议可借鉴西方心理学的流派发展倾向来认知中医变革的方法倾向,后又强调了语言形式对中医理论思维的重要影响,指出应当以语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去重建中医学术语言的“语义场”,参照信息加工理论,努力减少“编码”失误;在问题解决的评定阶段,强调由于评定本身就比较困难,所以在应对反馈意见时应坚持革新的信念,及时校正算子。  相似文献   

19.
关注儿童艾滋病和艾滋孤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快速增长期,儿童艾滋病患者增长较快,艾滋孤儿亦逐渐增多.儿童艾滋病以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所以切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遏制艾滋病向儿童传播的有效方法,应采取药物治疗、产科干预和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同时高度重视艾滋孤儿问题,采取措施预防出现下一代的艾滋孤儿,整个社会包括政府要加大对这些儿童的支持和关爱.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进行了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1)负性信息,包括患病信息和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更易引起民众的高风险认知; 正性信息,包括治愈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的信息,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2)我国民众5月中旬风险认知因素空间位置分析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这是引起民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对个体的应对行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 并初步验证了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指标对于危机事件中民众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