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2006,(4)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净自心现流,复请如来而作是言:世尊!云何净除自心现流,为次第净?为一时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净自心现流,次第渐净,非为一时。大慧!譬如庵摩罗果渐次成熟,非为一时;大慧!众生清净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清净,非为一时。譬如陶师造作诸器,渐次成就,非为一时;大慧!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而净非,一时净。大慧!譬如大地生诸树林药草万物渐,次增长非,一时成;大慧!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而净非,一时净。大慧!譬如有人学诸音乐歌舞书画种种伎术渐,次而解非,一时知;大慧!诸佛…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2016,(5):120-121
什么叫应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牛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似文献   

3.
五、清净的心理现象(一) 戒定慧三学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三学是由清净法界平等流出,亦属清净,因而戒学之戒得名净戒;定学之定得名净定;慧学之慧得名净慧.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行六波罗蜜时净菩萨道?须菩提言:有世间檀那波罗蜜,有出世间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世间、有出世间。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0)
善男子!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发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众生心无明暗室,能灭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积聚一切诸业烦恼,种种障碍,发生一切大智光明。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2)
佛言祖语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  相似文献   

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Then,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Buddha,venerable Shariputra said to noble Avalokiteshvara,the bodhisattva mahasattva,"How should a son or daughter of noble family train,who wishes to practice the profound prajnaparamita?"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1):1-1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心作分限,饶益有情引发净戒,是诸菩萨所起净戒不胜二乘无漏净戒,不名净戒波罗蜜多;然诸菩萨心无分限,普为度脱无量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菩萨所起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又满慈子!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萤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又…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11.
心生何处     
《金刚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佛学中,第一大难关是了解“名相”。“名相”二字,原意指用耳朵能听到的,是“名”;用眼睛能见到的,是“相”,二意相合,概指一切事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以及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戒定慧三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漏即烦恼,以其能对治烦恼,故称无漏。三无漏学的修习次第,犹如阶梯,级级相依,不可逾越,不可缺一。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如《中阿含·七车经》中满慈子对生地比丘说:“以戒净故得心(定的别名)净,心净故得见(慧的别名)净”。三学中以慧为先导,慧是德行的根本,如行路者的眼目,航海者的指南,黑夜里的明灯。大乘佛教把般若智强调到绝对的高度,其意也在此。菩萨具有大慧、深慧,才能于生死海,教化众生。“八正道”把“正见”列为第一,即是突出慧在修持中的作用。戒定慧三,说有先后,修习时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戒定以慧为先导,定慧以戒为基础,戒慧以定为依止。如此修习三无漏学,方能举一即三,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7,(3)
佛言祖语佛言祖语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问曰: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见、正思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答曰: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栋梁虽大,以地为先。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8,(1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2010,(12)
<正>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  相似文献   

19.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94,(4)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行,虽在吾边,壬。隔千里。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C即是妄,净。C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