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理性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然而人的认识能力尽管是不断发展的.在现实的时空中却是相对地有限的.因而与无限的客观世界形成永远认识不完的矛盾。这样,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就出现了假说、信仰、迷信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就必须了解一点认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对于认识对象的观念把握,因而要求认识与对象内在的同一。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性的认识,取决于该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也就是说,看其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此外,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追求的,还有认识对于人的价值。当这种认识具有了可供人与人之间社会交流的形式之后,这种价值就不只是对于直接的认识主体个人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于社会其他主体普遍的社会的价值。认识对于人具有价值,即起作用,这就是认识的有效性。人们要求认识首先要具备有效性,进而还要求增加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方  徐益会 《学海》2003,3(3):129-13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政治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觉创造的成果 ,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政治因需要而产生 ,又因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以及追求自我发展的主观愿望出发 ,从价值、制度和组织上来设计和安排政治生活 ,从而形成特定的政治生活形态 ,即政治文明。”① 政治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是体现着一定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政治发展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政治文明按照自身特有和外界要求的逻辑不断发展、更替、创新 ,逐步从低级形态过渡到高级形态。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客观真理认识的最近的、直接的目的是求得真理。如果我们的感觉、观念、概念没有给我们提供出人类生存本身直接与之相联系和与之相依赖的我们周围的各种现象的客观正确的反映,那么形成任何认识最终目的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乃是不可能的。对象的这种客观正确  相似文献   

5.
一、《管子》对自然水的认识和论述《管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有专论水篇章的著作,他在《水地》、《度地》、《地员》以及其他篇章中,全面论述了自然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夏关系。他有一个英明的论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有衣食,而“衣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没有水和土,人类就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现实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就是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近代西方哲学家亚  相似文献   

6.
远在人类提出哲学问题并试作解答以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在语言中初步反映出来了。大概最早只是描述,后来才形成抽象概念。如果把词作为传达这种认识信息的基本符号单位,那么,表述存在的动词(“述词”,梵语khyta)是值得注意的。这是人类对外界的哲学认识的基本的和概括的反映。在哲学思想发展起来以后,这类词也还与哲学思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以哲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再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状况、内在结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勾画出和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历史图景,从而对于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即认识人类自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认识客观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人类自我的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科学逻辑前提、严整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认识方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论评价活动     
评价活动是认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活动来发动的,而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在物质形态上建构为我之物;为此,必须在观念形态上建构为我之物,而评价活动无非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建构为我之物的活动,一切认知活动归根到底是为评价活动服务的。在历史形态上,人类首先关心的是外界事物对自身生存的利害关系,尔后才有对这种利害关系原因的探求和事物本质的认知,这也在实际上反映了评价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评价活动离不开认知活动,后者乃是前者的前提与基础,但前者却是后者的目的与动力。  相似文献   

9.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个对象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他们说:“客体既包括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物质世界,也包括对象化了的人类思维活动和物化了的意识即精神产品,认识  相似文献   

11.
林存光  蔡鱼游 《孔子研究》2024,(1):48-57+158
孔子儒家之“学”不外是一种修己安民的君子之学,亦可说是一种以君子为治体的修己治人或经世济民的道德政治学。“儒者,人之需也”,孔子儒家之学实为适应人的需要而生,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乃是其一切理论主张的重要根据。从适应人的需要特别是参照或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和阐释孔子儒家之学的本质义涵,尤其是君子之学与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层意蕴。要而言之,孔子儒家的君子之学及修己安民之道的核心要义、最具深意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对人类不同层次的需要或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与愿望所做出的某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正唯如此,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理念才能在历史上逐渐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产生共鸣,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相似文献   

12.
梦的奥妙     
梦与感情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伟大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即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愿望的体现,它暗示了一个人最强烈的需求。尽管对于梦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的作用存在着争论,但是精神病专家对于梦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感情方面的问题。科学家们说,三分之二的梦是非幸福的。对于一万例梦的研究表明每三个梦中有二个是关于愤怒、恐惧和和悲伤的,而每五个梦中只有一  相似文献   

13.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或实证与规范的两歧对马克思来说是一个假问题,因为这种两歧本来就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两歧,二者统一于reality即现实、实在或真实,而现实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即人类历史的产物。有一些学者误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性质,把对实践经验的"实证"当成了对感觉经验的"实证",从而排除了辩证法的否定维度,陷入马克思批判过的抽象经验主义。对于马克思来说,正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首先是某种"事实"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实在或真实,其次才是某种"观念"。立足于实证和规范的对立,把"现实"即历史"事实"混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事实",把马克思的正义观念视为超历史的价值判断,必然陷入"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从而排斥真正的"历史"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划分标准本身就是历史地形成的从而也必然被历史地超越一样,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统一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因而恰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之发展,日新月异,前所未有。人类正在竭尽全力地试图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乃至于有人企图去创造自然。 与人们重视物质文明的程度相比较,人们对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之发展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实为不足。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程度和对于精神的认识,远不如对于物质文明之发展。它表现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只知道从自然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和付出,于是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至于有人企图再去创造一个自然,必然是以牺牲一个现实的自然为代价。  相似文献   

15.
一不管德国哲学的理论多么抽象、行文多么艰涩,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是人类生活的现实。因此,对于德国哲人来说,哲学从来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玄想,而是对人类问题的忧患之思。1964年,  相似文献   

16.
王磊 《美与时代》2006,(10):78-79
高尔基和艾芜的流浪者小说却挖掘了流浪者的另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这样,他们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构成小说审美价值中心的是流浪者和作者本身的崇高情操。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就道德的视角而言,法治乃良法之治。这种作为法治之法的良法,既具有与一般法律相同的结构,即价值形态和规范形态的统一,又表现为具体向度上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这种法律的结构和良法的向度,决定了良法现实转化的路径,即价值形态法律的生成和规范形态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艺术实践的伦理之维,事关对艺术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其审美功能的深度认识。伦理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最终理想,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人类实现其最终愿望的必要手段,仅仅遵循道德规范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艺术的伦理价值往往落实于对既成社会规范的挑战,而并非对时代道德习俗的循规蹈矩地遵守;艺术的伦理意义常常拥有一种超道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