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恩洋先生作为内学院欧阳竞无大师座下弟子,可以说是现代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学的学者。恩洋唯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传承于护法、玄奘系唯识学,并且以唯识学来融摄一切佛法。恩洋以唯识学作为工具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1):273-274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杜斗城先生的《河西佛教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通篇78万字,方立天先生为之作序,可称得上是一部鸿著。从工作之始,先生就致力于河西佛教的研究,虽然先后出版了《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以及《正史佛教资料类编》等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但不曾放弃对它的关注和思考,期间虽历经工作繁忙和诸多变故,一直恒心未改。可以说,这部书是先生半生心血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岁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要》、《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学有所窥,陋儒或讳其书不传,未可知耳。”(《新唯识论·心书》)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尤可注意者,遗书目录中有《相宗络索》及《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二书。在彼时以儒者而知治唯识学,可不谓豪杰之士耶!”船山对法相唯识学如何理解?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有何关系?船山于佛学研究为何独着意于法相唯识学?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5)
正"因果俱时"是唯识学的特色理论,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等经典中有相关表述,为之前的佛教学说所不具备。《成唯识论》共十卷,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翻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其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是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之后,以护法为主的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  相似文献   

6.
由陈兵、邓子美先生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一书,于2003年4月由(台湾)现代禅出版社出版。全书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7.
王赐川 《法音》2002,(9):20-30
唐仲容(1921—2002)是我父亲王恩洋(1897—1964)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9至2001年,将《王恩洋先生论著集》10巨册(共445.3万字)全部出齐,堪称出版界、学术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举。唐仲容是一位盲人,且年逾八旬,能结集出版如此巨作,真是匪夷所思!有人问我:“一个年老的瞎子,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为了纪念《论著集》的出版,有必要对唐老生平及《论著集》的出版原委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唐仲容,四川巴中石城乡人。其父唐在庠,博通国学、佛学,曾任…  相似文献   

8.
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仅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欧阳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欧阳先生的佛学是佛学。”(《梁漱读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梁氏此评最早揭示南欧学的特质,南欧学以探求“真佛教、真唯识”为旨归,是清季民初源始化唯识复兴思潮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此一源始…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10.
正地论学派是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学派,自北魏绵延至唐初,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共同构成南北朝时期的唯识古学思潮,是玄奘传入唯识今学系统以前中国佛教唯识学的代表。地论学派还是华严宗与四分律宗学说渊源所在,华严宗六相圆融和法界缘起思想的形成,以及《四分律》在北朝的弘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关联。然而系统性研究的缺失,导致中国佛教思想史著述往往对其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1.
正安慧[1]的《辩中边论释》[2]是《辩中边论》现存唯一的印度注释书,它以随文注释的体例对《辩中边论》进行了详解,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所知障"是大乘佛教极具特色的理论构建,也是唯识学的"二障"之一。早期的唯识学著作对此概念多有提及,却常常点到为止。正如《辩中边论》中提及了"所知障"一词,但并未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辩中边论释》弥补了这一缺憾,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所知障"的定义与内涵,这在早期唯识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1)
正玄奘(602-664)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对中国佛教的理论发展及中外佛教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中外学界历来对玄奘与其所宣扬的唯识思想及其所开创的唯识宗派多有关注及研究。驹泽大学佛教学部吉村诚(1969-)教授的近年新著《中国唯识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识学  相似文献   

13.
钱明先生所著《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书中附录有《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48种57篇1.5万千余字,诚于阳明学研究有莫大贡献。然其中存在大量断句和标点问题,值得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10)
前言佛教内宗派繁多,各有其特殊的教义,也各有其特异的认识论。但其中有代表性的,当推唯识说,故本文特以唯识说为佛教的认识论而阐述之。文中所言佛教的认识论,皆指唯识说。一九五三年,笔者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佛教的实质》一文,曾倡言佛教教义的实质,指以唯识义为内容的认识论,应看作是一门伟大的认识科学,它与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鼎足而三。今天仍然坚持这种看法,且在见解上更进了一步。现代的各种科学全是向外看,它是从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进行研究。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3,(6)
本刊讯经北京全家人书会·三学文化工作室整理、编辑,《惟贤法师选集》第一辑《般若与人生》最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30页,140千字,图文并茂,设计、装帧精美,定价18.80元。惟贤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他童真入道,曾就读于龟山书院和汉藏教理院,受教于太虚大师、法尊上人、王恩洋先生等许多大善知识。法师毕生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弘扬正信佛法,其讲经和开示,朴实亲切、幽默风趣,许多佛教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今虽已83岁高龄,但才华横溢不减当年,讲经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法相唯识学太虚《法相唯识学》,全二册,近代太虚撰。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印行。后收入《太虚大师全书》第14至18册。太虚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识大家著称于世,在他所创办的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佛学院中,皆...  相似文献   

18.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1)
新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佛法与书法》一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影响及其所起作用的学术专著。书作者田光烈先生(1911~)毕生孜孜耕耘于佛学与书法园地,如其《八十自述》所写照的那样: 一杯茶,一卷经,一曲梵乐; 几管笔,几张纸,几度菩提。先生在佛学方面已早有《玄奘哲学研究》一书名世,其书法作品也被遴选参加1986年在  相似文献   

20.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