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金怡  禾艺 《天风》2005,(9):31-31
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犹如连贯着的历史史诗,使人在欣赏、品读之余,心中涌动起那份感动,金怡姊妹是一位刚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未来建筑师”,对于建筑包括她内心的“上帝的圣殿”,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把想法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的图像,则是她“筑”在心中的梦。这幅取材于上海沭恩堂的摄影作品,试图在解构着一种“建筑中凝固的音乐”的诗意内涵。教堂与都市现代化建筑重叠映象,似乎是她内心想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2.
伍艺 《天风》2003,(1):57-57
<正> 这位木匠出身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在80至90年代建筑界,是一位引起世界建筑界产生巨大反响的人物。 他的一组以“风”、“水”、“光”为主题的教堂将人带入赞美上帝的美善和奇妙中。安藤忠雄的教堂建筑蕴含着他对建筑内质的深悟,如同许多建筑大师的评论感悟到他充盈租驿动之心,凸现了建筑与人对话的追求和张力。当我们细细品读安藤的教堂建筑,都有如此感触。  相似文献   

3.
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奥地利籍方济各会士庞会襄修士设计,1901年动工,1904年建成,1906年扩建成双塔哥特式建筑。教堂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洪家楼教堂具备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其外观设计广泛运用了线条轻快的尖拱券、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纤细的壁柱、造形挺拔的尖塔和彩色玻璃花格窗。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感觉。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徐中林  相似文献   

4.
房赢 《天风》2007,(8):33
一月的无锡,空气中迷漫着冬的气息。走进一个引人注目的广场,自然地就看到了一座西式的教堂。红色的砖墙,独立的钟楼,立刻令人感受到了教堂的威严和神圣。虽然这个主日的清晨让人觉得一丝寒冷,但教堂门前“热闹”的景象却让人感受到春的温暖。一眼望去,教堂的门前攒动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有的是到教堂聚会的弟兄姊妹;有的是教堂进行接待侍奉的义工;有的是看到这样一座独树一帜的教堂而走过来观望的“外人”;有的则是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走进基督教堂时,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一定是迎面圣台背景处醒目的“十”标记。有的教堂把十字架悬挂在圣台正面的墙上;有的被摆放在圣台深处靠墙的圣坛桌上;还有的十字架与圣台背后的墙面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教堂建筑的一部分。当我们在与基督教信徒相交往时,也一定会注意到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2,(6)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 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相似文献   

7.
王恩源 《天风》2002,(4):52
今天,教堂音响效果越来越被教会重视,因为它是一种传福音的媒介。50年前,教堂一般都没有扩声没备,那时一个教堂的人数景多上百人。然而,现在教堂信徒人数少则有200-300人,多则超过3000人,如此多的人聚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扩声系统,聚会将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教堂建立一个好的音响系统。由于全国各地教堂的建筑结构各不相同,一般可以  相似文献   

8.
李世峥 《天风》2012,(6):69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进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运用坚固的混凝土构筑,使得教堂实现了一种雕塑般的效果,通过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细部装饰以及光影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光影的运用在朗香教堂随处可见,建筑设计方式大胆新奇,处理光影的手法细微打动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细腻的空间氛围和独特质朴的设计造型为后世建筑重新定义了光与建筑的关系,对现代教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美学现象,也是人类文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用建筑理论和空间原理来分析建筑都比较片面,不能完全地阐释建筑内涵与外延的双重意义,无法概括建筑的所有特征,因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还是一种带有信息的媒介,具有符号的意义,并且表达了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教堂建筑风格。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就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堂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遗存不但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同时也为教堂建筑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教堂建筑应该是信徒奉献给神的艺术杰作,每一个时代基督徒都应奉献出富有时代精神感、处境化的神学思考和有创造想象力的教堂。不少哲学家、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建筑赋予人最自然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要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只要看该时代的建筑便可以得知。教堂建筑也不例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焦艳美在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征是宗教。教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历史上各种教堂的建筑布局最初是罗马式的长方正会堂,而后变为哥特式大教堂。罗马式建筑是10-20世纪教会流行的建筑风格,有的译为罗曼建筑。这种建筑的平面设计以巴席利加式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欧洲的教堂     
走一趟欧洲,你会有“中国的寺庙,欧洲的教堂”的感觉,参观教堂几乎成了每到一处的重要项目。在德国北部的卢卑克的圣玛丽教堂,我静默坐了十几分钟,体会到了那种神圣虔诚的感觉;走进巴黎圣母院。在黝暗的大厅里,但见人们擎着十个法朗一支的蜡烛在穿行、朝拜;而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那优美、整齐的唱诗班的歌声,让我不禁驻足聆听。整个欧洲有多少教堂我没统计,但可以举两个例子:荷兰的一  相似文献   

15.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有机会到许多地方的教会上参观。看到许多地方的教堂都因弟兄姊妹增加而坐不下,看到或听到同工同道告诉说:“本堂即将要拆建”看到有的堂建筑还是不错的,只是教堂比不上其他新建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2014,(3):F0004-F0004
淮安基督教堂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里运河畔,教堂建筑面积3685平方米,一次可容纳4000余人聚会。教堂造型新颖,既具有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特色,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18.
方飞 《天风》2004,(11):22-22
礼拜日是一个令人愉悦,也让人倍感亲切的日子。这一天,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特别可爱,特别新鲜,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记忆中,几乎每次去教堂的路上,空气都总是特别清新怡人,仿佛还夹杂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鸟儿的叫声也格外悦耳动听,就好像在歌颂上帝无比之美,让我也情不自  相似文献   

19.
苏喜乐 《天风》2018,(5):11-12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内涵包括教堂建筑中国化在内的方方面面,过往人们总是以西方教堂的样式为教堂建筑的“样板”,其实,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丰富的建筑文化,基督教在某一处境中要生根开花结果,一定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而这融合当然也包括基督教教堂建筑方面的融合。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同工讨论教堂建筑应有的中国元素,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何琦 《天风》2001,(1):40-43
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历经文革极左路线的封杀、停滞多年后再次获得新生。文革中被关闭的教堂重又开放,由于各地教会发展迅速,为满足会众崇拜活动的需要,各地教会陆续开始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细心的人若仔细查阅近些年来的宣传介绍各地新建教堂的图片资料,便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教会所新建的教堂大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的教堂。似乎,新哥特式教堂已成了中国新建教堂的唯一仿效的建筑样式,这实实在在是中国新建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