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2.
林孔华 《天风》2001,(11):24-25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相似文献   

3.
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也是有温度的。我们常听到“火热的心”、“冰冷的心”、“温暖的心”之类的说法,说的就是心理“温度”。心理的“温度”不能用温度计测量,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测定标准,更不等于说无法测量。心平气和是心理的常温,除此而外常发生异常变化,无外乎温度过高或是过低,无论哪种情形,都有相应的征兆  相似文献   

4.
单渭祥 《天风》2006,(24):34-36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经文:来4:13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友情”、“人情”等人际间的“关系”,这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并以“约”(法理)为其文化基础的一些西方民族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刚才我们所读的一节经文中提到了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圣经特别说这位造天地万物的主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主”!一个人蒙恩得救,其实就是一种与神全新关系的开始;一  相似文献   

5.
圣诞节祝词     
圣诞节年年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喜乐,因为在这个节日上我们纪念“天主圣子降生成,人,住在我们当中”。(若一,14)“他充满恩宠和真理”。(同上) “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体,而成为人。”(信经) 自有生命的神,成了血肉的人。创造世界的主成了拯救世界的主。“这是上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是一件奇事!”(窦廿一,42) “请看,你的救主来了!”(依六十二,11。) “到那一天有人要说: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拯救我们的天主;这是我们所依赖的上主,我们要因着他的救援而欢欣鼓舞。”(依廿五,9)  相似文献   

6.
对克隆技术讨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这是近年来科学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引起的关于克隆器官、“克隆人”等等的重大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拟讨论这一争论的哲学方面。(一)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技术和过程,用机体的体细胞核代替本受精卵的核产生该机体在遗传上同一的副本。在“多利”诞生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曾在不同物种领域不同技术层次上多次进行克隆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但“多利”却是人们首次运用高等哺乳动物的成年体细胞得到了遗传基因相同的新的生命体。它打破了那种…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这是个超数学的概念,但于生活、于人生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再掘一寸,就得黄金。”这也颇耐人寻味。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得有不断挖掘下去的精神。浅尝辄止,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任何事业都只能半途而废。也常听人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很好。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求索。不坚持,不求索,即使马上就能到手的宝贵东西,也会与之失之交臂。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1826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西在读完法国…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之“善”最深层次的内涵乃是现代科学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优越”,而科学的自成目的使一种纯粹的科学活动成为可能,这是科学因其自身而固有的善。科学之“福利”与科学之“德性”(智慧),是在“对人有用”或“令人愉悦”的意义上而成为“善”的。在科学之“善”的概念内涵中有异常明显的两难。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注意到那在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愈来愈令人不安同时又是不可回避之物之时,科学才可能是优越的、自由的(自成目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  相似文献   

11.
倪光道 《天风》2001,(10):42
不少弟兄姊妹问我“亵渎圣灵”是怎么一回事?犯这种罪为什么今生来世永不得赦免?有人更具体地问:我的情况算不算亵渎圣灵?有一位弟兄,多次写信给我,说他老是担心自己犯了“亵渎圣灵”的罪,怕自己不得救,所以痛苦得不得了。他甚至说:“如果能解决我的问题,要我倾家荡产也愿意!”可见,这是一个必须明白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亵渎圣灵”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些敌挡耶稣的法利赛人说的,今天我们不可以随  相似文献   

12.
13.
“一念三千”是智领大师受到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的启发,根据《智论》的“一心三智”和《法华经》的“十如是”及《华严经》的“唯心偈”创造出来的一个宗教哲学概念。它是说“一念心就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或者说一念心中就具足一切诸法性相”。其既有宗教、伦理、哲学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和"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伦理重视和谐,有着丰富的“和”资源。它的“和”有三层含义:作为道德品质的“和”、作为道德本体的“中和”、作为世界本体的“太和”。儒家“和”的世界图景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太和”景象。儒家实现“和”的手段主要是“礼”,其具体要求是“明分”、“安分”、“尽伦尽责”、“中节”等。儒家的“和”伦理的这些资源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光沪:有一句流行语,就是“跟着感觉走”。上次我比较明确表示,如果仅仅从感性来理解“跟着感觉走”,它就忽略了理性的一面。这个“感性”,就是凭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就是凭感官来了解世界。对感性搜集的外界材料,要动脑筋分析整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果再上升一层,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回到具体,那样就会对世界把握得更好更完整。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说感性是指后一个意思的话,那么它是可以洞察真  相似文献   

16.
岁末年初,法国女医生、雷尔教派女“主教”布瓦瑟利耶宣称她负责的“克隆援助”公司已成功复制出两个克隆女婴,同时,还有几位克隆宝宝将在近期出世。顿时,有关克隆人和邪教雷尔教派的消息闹得世界沸沸扬扬。但是,由于两个复制宝宝迟迟不进行DNA测试,雷尔邪教也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两个婴儿真是克隆人,加上雷尔教派在此之前并没有成功地复制出动物的案例。因此,科学界对雷尔教派的复制技术深表怀疑,连一直声称要复制出第一个克隆人的意大利医生安蒂诺里也说,雷尔教派宣称成功地克隆出第一个人铁定是“吹牛”。不管…  相似文献   

17.
天然 《天风》2002,(4):14-15
基督教从建立至今,已超过了近两千个年头,当然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仍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从当前世界所存在的宗教来看,她即使不是最古老的,也已不是最年轻的了。于是,作为一个有一定岁月积淀的宗教,她就有了一定的“传统”,而这“传统”,既有其独具魅力一面,也有其令现代人厌烦“革新”的一面。我们既是现代人,同时也是基督徒,无法逃避,也不可能避免在面对教会的“传统”和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当然教会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8.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四、“逻辑必然性的苛刻”如果要理解作为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基础的哲学概念,无理解他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表述的早期概念是有好处的。《逻辑哲学论》试图为弗雷格和罗素最近阐明的一种新型数理逻辑展示哲学基础:“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脚手架。或者不如说,它们展示世界的脚手架。它们不“论及”什么。它们假定名称具有指谓。基本命题具有意义,这就是它们同世界的联系。显然,符号(它们本质上具有确定的特性)的一定结合是重言式,这种情况必定指示着关于世界的某种东西。这是关键所在。我们说过,在我们使用的符号中,有些东西是随意…  相似文献   

20.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