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清 《天风》2003,(7):22-23
苦难对于人生是残酷的,但它实存于这个世界之中,便成为一种奥秘,使人无法解释,不能明白,无可探究.又因它的普遍性,更使人无从避免,无法否认,不可逃脱.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从黑暗走向黑暗。一个人曾经遭受的挫折无助于其成长,而是让他在黑暗的迷宫中和苦难的泥潭里失去人生方向,甚至怨天尤人,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放纵人生,自甘堕落,把生命的最后一缕光亮推出心门之外。从黑暗走向光明。知道人生的苦难或挫折只是无常,也就意味着一定有机会改变,因此心存希望,无论逆境多么严峻,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努力保持心灯不灭。如是之人,只要有生机,就会全力以赴,功到自然成。从光明走向黑暗。人生拥有良好的起点,却不  相似文献   

3.
小引《箴言》(Boverb)一书,是以民古代智慧文学的结晶。本书是从民间日常生活中搜集的有关处世为人的格言警句,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人生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是人生智慧的宝藏和生活的力量源泉。它不但能使人获得“智慧”,躲避“愚昧”,也给人提供反省过去自...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总有一些神圣的事物让人敬畏。存有敬畏之心的人,必有一些做人的根本,以及永不动摇的信念。敬畏神圣不逾矩,有人归纳为三怕:怕受惩罚人格受辱,怕头上三尺神明遭谴责,怕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始,认识至圣者就是睿智。"借着我,你的岁月才可增多,你的寿命才可延长。你若有智慧,你必蒙受其惠,你若是轻狂也只有自食其果。"(箴9:10—12)遗憾的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伊甸园神话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学义理。通过构想人的起源、原罪和惩罚等情节 ,以神话形式依次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人学总题中的三个基本分题 ,即人的由来、本质和命运是什么。故事表明 ,人是由神创造的特殊生物 ;由于人类先祖亚当夏娃违犯神诫摘食智慧之果 ,使人类改变了伊甸园时代的自然本质 ,成为以意识、智慧为本质的精神生命体 ;人的智慧本质特别是矛盾观念 ,使人陷入不能自拔 (甚至神也爱莫能助 )的苦难命运中  相似文献   

6.
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圣路向的士人阶层的格限向平民敞开,将践行圣人情怀的现实领域由庙堂转向了在野修身讲学;同时,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突出了圣人人格"智"的内在规定,使其展现为"仁且智"相统一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1)
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是脱离现实人生,或否定它或与它毫无关系而来阐扬佛法,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是说不通而且不可能的;必须要讲明佛法乃是发达人生的学理,乃可通行。以前我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话,而一般人或又误会成佛只不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更新     
张云 《天风》2008,(6):44-45
人生苦短.在我经历了28年苦难的生活后,当我认识神的时候,再去理解它的含义时,我有了新的认识. 28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是开花结果的好季节,而我的人生却在经历着苦难.原因是我得了绝症,为了治病我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债,但仍没有治好我的病.  相似文献   

9.
林俊龙 《天风》2022,(7):34-35
<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都是人生现实。圣经也说:“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当如何看待苦难?又如何透过苦难正确、积极地看待我们的信仰?论到苦难,就不得不提及圣经中的约伯。他本是一个安富尊荣的人,却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不管是肉体还是内心,他都经历了极大的熬炼。  相似文献   

10.
主持寄语 讲到“人生是苦”,有的人总以为是消极的悲叹,或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其实在这世上确实是存在着各种各类苦难的,即便是社会制度很好,即使是发展趋势甚妙,总会有一些人仍在苦中煎熬。本栏收到徐永亮先生的来信,便深深地为他一家的苦难惊叹,真是苦不堪言。其中的宿缘我们不想去猜测,但帮帮他们的心愿却自然地涌了上来。读过此文,许多读者一定也会有同感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于现代人完善人格修养、提高人生境界,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述一二。第一,修身智慧。道教强调修身为本。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  相似文献   

12.
信德与人生     
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人的归宿在何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困扰着人们,是学界鸿儒也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曾经有一位教授就此问题向胡适请教。胡适说:"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还有一个学生问他的导师:"人生的意义何在?"导师答:"为口腔一日三次机械运动呀!"瞧,将人格降为兽格,也算"谦虚"了。无信仰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是人死如灯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不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可悲的是,举杯浇  相似文献   

13.
闲自心生     
正闲,是一份清静之境,是一种不受世俗物欲干扰的人生状态。乌尤寺有对联云:"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人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待,便都会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是拥有心品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之心,相反,则终日浮躁难安,无法清静。我们来到世上,都得品味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快乐与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际遇是变幻莫测的,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有心  相似文献   

14.
健全人格的自我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人格注定了你的人生之路,人格是命运之舟。”凡是有进取心的青年,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辉煌卓越,而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如何来优化自己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智慧人生     
王英 《天风》2006,(8):18-19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 经文:诗90:10 看过许多有关谈论人生的书,感悟着人生的这一台戏,而最喜欢最得益处的还是圣经中的智慧书,就像诗篇九十篇中的这短短的一节经文,却把人的一生描绘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作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17.
生活启示录     
《天风》2014,(1):16-16
<正>1.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参诗90:9)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3.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箴27:21)4.指南针:怎么摆放,都改变不了它向"南"的心——"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  相似文献   

18.
四川安县出了个农民女作家雍晓华。她没有耀眼的本科学历,也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农民女作家?是苦难,是一场绝对可以让人沉沦的人生苦难。  相似文献   

19.
正抱怨一般被认为是不良情绪,因为它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使我们的快乐度和幸福感降低。比尔·盖茨就曾经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而从马云的事例中我们也可看出,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字:永不抱怨。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工作繁重,少人关注;工作受创,想要逃避;表现不好,心里难受;  相似文献   

20.
生起次第观想通过佛慢的观想,达到自我认同的完满、自我身心感受的完满和自我生存世界的完满,最终修复儿童天生的全能感.其心理意义,在于使人在意识层面形成一个自我感觉完满的人格形象和崭新的人格系统,人生处于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并为后面圆满次第修行提供扎实可靠的心理基础,但用之不当也会造成病态的偏执和狂妄.其所运用的象征性想象的观想修行只是一种感觉调节方式,并不是佛法的内明性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